從生物多樣性標準看中國申遺潛力區知多少

發佈時間:2022-05-16 14:17:49丨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丨作者:丨責任編輯:

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而言,不僅是大熊貓、雪豹、東北虎生存的那些人跡罕至區域,位於人口密集區的一些小地塊也有極高的保護價值,不亞於中國東北、西北、青藏高原和橫斷山的廣袤荒野。

世界遺産“突出普遍價值”的10項標準中,第(ⅸ)和第(ⅹ)項著眼于生物多樣性,是評價世界自然遺産的重要標準之一。

中國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自然遺産、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産中,有多項符合生物多樣性標準。

隨著世界遺産保護工作不斷推進,中國還有哪些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

許多地方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遠超傳統認知

2016年,由北京大學世界自然遺産研究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啟動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中國自然遺産價值評估與潛力區篩選(2016YFC0503301)”研究。經過長達5年的科研工作,該項目已于2021年圓滿通過各項成果考核。

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新疆地區的天山兩翼,西藏地區東南部,橫斷山區尤其是其東北部、東部和南部,雲南哀牢山尤其是紅河及其以西、以南的原生林斑塊,是鳥類和哺乳動物重要的棲息地,能被視作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廣袤的青藏高原北部,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則是大型哺乳動物尤其是大型食肉動物和有蹄類動物重要的棲息地,同樣也可認定為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聞丞作為此次研發項目組骨幹成員之一,參與了此次科研的全過程,他表示:“這一結果並不令人意外,這種空間連續且面積廣袤、單個地塊均達數千甚至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具有豐富的物種資源,受人類活動的干擾微小,而且許多識別出的潛力區本來就位於世界公認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範圍內,也是人們提到‘生物多樣性’時最容易聯想到的區域,這符合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國生物、生態區‘哪些地方值得保護’的傳統認知。”

此次研究有另一重大發現:在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密集的中國東部和南方各地,事實上也存有許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同樣具備以生物多樣性標準申遺的潛力。

以“關鍵生物多樣性區”,辨識出“申遺潛力區”

這些新揭示出的潛力區,表現為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原至沿海的森林、草地、濕地甚至農田,例如中條山-太行山-燕山局部區域、東南沿海局部山地、松嫩平原、黃渤海沿岸、長江中下游濕地尤其是洞庭湖和鄱陽湖地區等。這些區域通常彼此隔離,面積較小且斑塊破碎。最小的潛力區地塊甚至僅有平方公里大小。

“也就是説,中國許多地方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其實遠遠超出人們的傳統認知。或許它就是你經過的一片不起眼的農田,一片河湖濱的荒草地,或是一片尚未開發的濕地灘塗。”聞丞描述説,“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而言,不僅是大熊貓、雪豹、東北虎、藏羚所生存的那些人跡罕至區域才有極高的保護價值,位於人口密集區的一些‘小地塊’也有極高的保護價值,不亞於中國東北、西北、青藏高原和橫斷山的廣袤荒野。”

這項研究為人們提供了全新的認知: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遍佈于中國所有的省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發現,中國台灣省中部的玉山山脈與武夷山、橫斷山等山地遙相呼應,具有相似的生物多樣性申遺價值。

這些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是如何分辨出來的?科研團隊借鑒了全球最新的“關鍵生物多樣性區”識別評價標準體系,並結合中國最新的研究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

關鍵生物多樣性區是指對於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有特殊意義的區域。這類區域或是物種豐富度高、特有種的數量多,重要保護對象比較集中;或是對某些瀕危物種的全球或地理種群延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佈了關鍵生物多樣性區的識別標準。 其中,基於物種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的評估標準與世界遺産標準的第(ⅸ)和第(ⅹ)項有共通之處。國際重點鳥區等在概念上與關鍵生物多樣性區相容的區域,皆被作為篩選、推薦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的前提。也就是説,“關鍵生物多樣性區”可以作為判斷能否成為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的基本參考依據。

“但是,以IUCN為例,其備案的中國關鍵生物多樣性區數據還是十幾年前的。其時效性已經大大滯後。”聞丞介紹,自2017年開始,科研團隊每年都與專業機構合作,綜合匯集國內外數據,更新繪製中國近1400種鳥類和120種以上陸生哺乳動物的分佈圖。這樣,研究者能在中國陸地國土空間中每1公里見方的格子中,計算出可能分佈有多少種鳥類和獸類;隨後,從疊加結果中,再提取鳥類豐富度最高的前5%區域,或是有至少1種瀕危、極危鳥類或哺乳動物生存且不可替代的區域,由此辨識出全新的關鍵生物多樣性區。

“關鍵生物多樣性區”並不能等同於“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是否能夠申請自然遺産,還要滿足價值、完整性和保護管理等多方面標準。研究團隊進一步綜合考慮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對保護管理和完整性的要求,衡量了生態保護在社會發展中的優先性等要素,最後遴選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

頤和園、北京大學校園都可能成為“潛力區”

在“中國自然遺産價值評估與潛力區篩選”項目成果中,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密集分佈在中國地圖上的各個地區。在西部地區,生態系統相對完整,所以在地圖上可以看到大面積的紅色標識;如果不放大觀察,則極容易忽略分佈于中國中、東部的申遺潛力區——它們都太“小”而且分散。那裏人口密集,人類活動強度大,所以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和申遺潛力區並不連續也不廣袤,呈“點”狀零散分佈。

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的水南村,就是這樣一塊區域。這片正在拆遷的村莊有著開闊的曠野,雖然方圓只有1.5平方公里,但大小林地散佈其中,農田草地相互連接,涼水河從村南蜿蜒而過。

從2017年開始,4隻在這裡常年越冬的大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首先吸引了眾多觀鳥人和拍鳥人。大鴇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自2017年起,這裡開始有了完整的大鴇越冬觀察記錄。自2015年開始,水南村共記錄到264種鳥類,其中珍稀瀕危鳥種達到了45種。從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圖上看,涼水河沿岸包括水南村在內的一片區域屬於鳥類豐富度前5%的區域。

於是,這些在我們當今已經熟視無睹的郊野和田地,在保護生物學研究者眼中卻極具價值。“這些開闊原野一旦連片面積達到平方公里的量級,就會有大量鶴類、雁類等前來棲息,成為保護價值很高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甚至達到關鍵生物多樣性區的標準。”聞丞説。

像水南村這樣的地塊其實處處可見。在流經北京的溫榆河、潮白河、永定河、北運河等幾大河流域沿線的生態空間內,以及北京西郊、北郊淺山區和山前平原範圍內,都有同樣類型的區域。北京本身處在4大候鳥遷飛區交匯處。凡是有一定面積的濕地及周圍開闊的草地或者農田,會很自然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在北京西郊,世界文化遺産頤和園就是在這樣的地塊上營建而成。頤和園和周邊人文底蘊深厚的圓明園、燕園,同屬於全國鳥類豐富度前5%-10%的區域。

而在中國整個沿海地區,尤其是黃渤海沿岸有近自然灘塗、河口三角洲的所有區域,也都是鳥類重要的棲息地。“幾乎每條大小河流的入海口都有一處重要的生物棲息地。”聞丞説。儘管這些地方人口密集、經濟活動高度活躍,但事實上其同時也成為國際受脅鳥類主要集中分佈的區域,進而成為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其中那些符合保護管理和完整性要求的,就成為了申遺潛力區;有一些特別具有保護重要性的地塊,近年已經成為世界遺産地。

以世界自然遺産“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為例,在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前,其中的條子泥區域已有大片灘塗經過圍墾、或者正待開發。“20年前,許多人都不會意識到,這樣的待開發用地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有不可替代的全球意義。但現在人們已經非常珍視這些灘塗——一些僅有數百個個體的全球極危物種比如勺嘴鷸和中華鳳頭燕鷗的棲息地。

“這樣的地塊在中國東部還有很多。”聞丞反覆強調。

珍視人口密集區尚存的重要生物棲息地

“胡煥庸線”是在地理學和人口學中描述中國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分界線,同樣也適用於觀察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的分佈特點。

在“胡煥庸線”以西及中國東北地區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每片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都有完整的生態系統,分佈有數量、種類豐富的大型有蹄類動物和大型食肉動物。大型有蹄類動物包括藏野驢、野牦牛、藏羚、盤羊和各種大型鹿類等;大型食肉動物則包含虎、豹、雪豹、豺、狼、熊等。這些區域是廣袤的“荒野”或近現代經自然恢復、人工保育而成的“原野”,已建成較為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其中包括一些面積達到上萬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人類活動的干擾程度也相對較輕。

在這些區域,承載著“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的一些物種如國人耳熟能詳的“豺狼虎豹”,多年前也曾遍佈“胡煥庸線”以東。但今天它們已幾乎完全退出了中國東部。從群落角度看,中國東部廣大地區已經不存在結構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但這並不妨礙中國東部仍然存在著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

“中國自然遺産價值評估與潛力區篩選”研究中發現,在“胡煥庸線”以東,除東北的大、小興安嶺以及長白山地區以外,尚存有大量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區。每平方公里地域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內都有不低於20種珍稀、瀕危脊椎動物,包括國家重點保護或中國特有,全球受脅或列入IUCN物種紅色名錄上的易危、瀕危、極危物種。這些區域是瀕危物種最重要、不可替代的庇護所。這些區域週邊往往為人類城鎮建設、農林業生産用地所環繞。因此,也面臨著人類活動的巨大壓力。

研究發現,這些區域及周邊一定範圍的區域,目前仍還具有巨大的生物多樣性承載力和恢復潛力。

這項研究提供了重要而直觀的科學認知,讓人們意識到日常中其實有很多珍稀瀕危物種就共同生活在周邊,甚至從世界遺産的角度看還能構成申遺潛力區。那些位於人口密集區的地塊,往往尚未建立任何類型的自然保護地,或者存在存有一些風景區、綠地。但從保護生物學研究者的成果來分析,這些地塊中的生物多樣性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我們的城市和鄉村都是在歷史上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區域建立起來的。中國東部人口密集區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和申遺潛力區格局表明,在人類活動強度很大的區域,只要具備一定自然恢復的條件,就能達到很高的生物多樣性水準。”聞丞舉例説,“例如,頤和園是世界文化遺産。當遊客徜徉於此時,主要欣賞的是其文化遺産價值,很少會留意到頤和園及附近西山的生物多樣性。其實,這裡是全球重要的猛禽和水鳥遷徙通道。每年春、秋兩季,會有大量水鳥和猛禽遷徙路過或經停頤和園。其中不乏青頭潛鴨、草原雕這樣的瀕危物種。”

“如果,頤和園和周邊的自然公園、園林綠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能夠達到世界遺産保護管理的要求,頤和園及周邊區域自然也能成為生物多樣性申遺潛力區。”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延伸閱讀)

每年的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3個層次。

1972年,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與會各國共同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生物資源保護被列入二十六項原則之中。1993年,《生物多樣性公約》正式生效,公約確立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産生的惠益三大目標,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啟了新紀元。


中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複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簽署和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

(原標題:從生物多樣性標準看 中國申遺潛力區知多少(看·世界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