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文明》丨石光銀:在毛烏素築起百里“綠色長城”

發佈時間:2022-04-14 10:27:16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至今,石光銀已經帶領村民在25萬畝荒沙、鹼灘上種活了5300多萬株(叢)喬灌木林,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築起一條長百餘裏的“綠色長城”。

石光銀,陜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支部書記。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治沙英雄、全國綠化十大標兵、全國綠化先進工作者、全國綠化十傑、全國十大扶貧狀元,獲得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親自頒授的“七一勳章”,並獲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傑出林農獎”。

1952年2月,在陜西省定邊縣海子梁鄉,一個小嬰兒呱呱墜地,父母為他取名為“石光銀”。那時,緊鄰毛烏素沙漠南緣的定邊縣時常被風沙侵擾。

漫天黃沙、狂風呼嘯,瞬間便可將房屋吞噬,同時“掠走”屋外玩耍的孩童。在20世紀五十年代的定邊縣,這樣的場景與故事屢見不鮮。

石光銀也有著類似的經歷。7歲那年,他與玩伴在放牧時偶遇沙塵暴,兩個孩子被刮出30多裏地。三天后,父親在內蒙古一位人家中找到了石光銀,而同樣被刮走的小夥伴卻再也沒有回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石光銀發現風沙最可怖的地方不止“吃人”。一場沙塵暴可以讓辛苦耕種了一年的莊稼顆粒無收,緩慢移動的沙丘還會淹沒村民的房屋。“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

從那時起,“治沙”的念頭便在他心裏扎了根。

“跟沙鬥爭到底”

“跟沙鬥爭到底”,這是石光銀對我們提到最多的一句話。回顧以往,石光銀的確一生都在與沙子作鬥爭。

事實上,從地理位置來看,石光銀的家鄉榆林市身處黃土高原並非沙漠地區。據記載,歷史上由於榆林市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數千里的森林植被被砍伐。地表黃土露出,和相鄰的毛烏素沙漠連成一片,而相接地區的城鎮便成為了風沙的直接受害者。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前的100年間,榆林地區有6個城鎮、412個村莊、210萬畝農田被流沙吞沒。

土墻被推倒,羊群被刮散,農田和水井被掩埋……一次次沙塵暴讓村民們陷入貧困的黑洞中。石光銀講述,十幾年間,父親帶著全家老小總共搬了9次家,最後落腳在毛烏素沙漠北緣的榆林市定邊縣原海子梁鄉四大壕村。3年後,黃沙又逼近家門,本來還想搬,但父親累垮了,病倒了,實在搬不動了。

“沙進人退、一夜返貧”,這就是石光銀幼時的生活常態。因此,石光銀心裏明白治沙是一個艱難且痛苦的過程。

早在18歲時,他便成為生産隊長,去榆林學習了沙漠栽樹的技術。20歲那年,石光銀擔任公社大隊隊長。那時,石光銀便開始帶領村民在荒沙裏種樹,讓家鄉出現了第一片綠洲。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扶貧題材劇《山海情》裏這句對荒漠戈壁的描述,也是定邊縣的真實寫照。

“我們祖祖輩輩幾代人都吃了風沙的虧,受風沙的害,要拔掉窮根,必須先解決沙漠化問題。”石光銀向我們説道。

1984年,國家出臺政策,允許農民承包治理“五荒地”。石光銀意識到,這是他難得遇到的機遇,必須抓住。

石光銀帶領村民種樹

那時,身為海子梁鄉南海子農場場長的石光銀,毅然放棄當時被稱為“鐵飯碗”的職務,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股份治沙公司——“新興林牧場”(現為陜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與鄉政府簽訂了承包治理3000畝荒沙的合同,成為全國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農民。

為了籌措買樹苗的資金,石光銀拿出所有積蓄,賣掉家裏的84隻羊和1頭騾子,還四處借貸。最終他聯合了7戶村民,正式開始了治沙事業。

早出晚歸是常態,石光銀和他的團隊一頭撲進工作中。一年間,3000畝荒沙地上種植了旱柳、沙柳、楊樹等多種植被。同時,豐沛的雨水讓樹木成活率達到85%以上。在“治沙”這場鬥爭中,石光銀取到了第一次勝利。

第二年,乘勝追擊。石光銀又與定邊長茂灘林場簽訂了承包治理5.8萬畝荒沙的合同。

治沙規模擴張,石光銀又遇到人手不足的難題。這一次,他向村民們發起了“徵集令”。

“我叫石光銀。我成立了一個荒沙治理公司,要治理狼窩沙……凡有人願意與我一起治理狼窩沙的,不論民族、不論身份,內蒙古的也行,寧夏的也行,甘肅的也行,咱陜西的也行,一概歡迎……”很快,石光銀便組成了一支127戶484人的治沙隊伍。

這支隊伍浩浩蕩蕩“挺進”了沙漠,但這次天公並不作美。他們栽種的樹木沒有抵抗住風沙的侵襲,連續十幾天的沙塵暴將90%的樹苗損毀殆盡。而次年,沙塵暴再次來襲又摧毀了80%的樹苗。

怎樣才能提高樹苗成活率?石光銀帶著問題四處求教,學習先進的治沙經驗。1988年,石光銀決定“三戰狼窩沙”。他帶著村民們用學來的“障蔽治沙法”工作,這年樹木成活率突破80%,極大的鼓舞了大家的信心。

初具規模的治沙隊伍、掌握先進的治沙經驗還有國家政策的支援幫扶,石光銀的治沙視野開啟“快進模式”。

據陜西日報報道,1994年,石光銀承包治理了4.5萬畝鹽鹼灘。1996年、1998年,又分別承包治理了縣上鹽化廠鹽鹼地7.5萬畝。1997年,他承包治理了國營長城林場荒沙地4.55萬畝。2003年春,按照“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的標準,一季造林5萬畝。到2004年年底,石光銀承包的25萬畝荒沙、鹼灘得到了全部有效治理,並且反覆造林面積35萬畝,直接資金投入2000多萬元。

石光銀站在沙漠裏瞭望遠方的植被

在治沙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中,石光銀不僅聯合了當地村民,還將自己的兒子、孫子也納入其中。在媒體的報道中,至今,石光銀已經帶領村民在25萬畝荒沙、鹼灘上種活了5300多萬株(叢)喬灌木林,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築起一條長百餘裏的“綠色長城”。

同時據遙感監測圖顯示,榆林市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12.04%增加到2018年的46.7%,毛烏素沙漠正在從陜西版圖上“消失”,陜西成為中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

“治沙就是拔窮根”

“治沙就是拔窮根。”石光銀對我們説道,“治沙就是為了要讓大家更好的生活,通過治沙,我們也提高了大家的收入,這是關鍵。”

對於石光銀而言,致富始於治沙。“早期治沙的時候需要錢,我們必須要有自我經濟支撐。”因此,石光銀和他的團隊創造出了“公司+農戶+基地”的新模式,把治沙與致富結合起來。

數十年來,石光銀帶領村民“搬”掉了大沙梁,平出2000多畝水地,打了20多眼機井,鋪上了地下輸水管道,栽上網框林,配上抽水機具。在自己種植出的林地裏,石光銀大膽突破利用水利工程賺錢。

此外,從1997年開始,石光銀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帶領定邊白于山區最貧困的50戶272人逐漸遷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

為了讓村民們有自我造血能力,他在已承包治理好的沙地上無償給每戶劃撥3畝宅基地,帶領他們打水井、蓋房子、架電線、發展養殖業,逐漸走出了貧困。

“開發利用荒沙,發展荒沙産業,我們讓村民賺錢。”石光銀向我們講述,他依託與當地的林草資源,帶領村民辦起了新興林牧場,百頭肉牛示範牧場,三千噸安全飼料加工廠,千畝樟子松育苗基地,西湖、太陽山、千畝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500畝松柏園,5萬畝生態林,狼窩沙項目治理區等經濟實體和旅遊景點。

2002年時,其沙區每人平均佔有糧年年在1000公斤以上,每人平均年純收入上萬元。石光銀所在的四大壕村被定邊縣命名為小康村,而村民們也成了那時少有的“萬元戶”。

石光銀與孫子石健陽在脫毒馬鈴薯基地工作中

“我們吃了一輩子不認字的虧,不能再讓娃娃們吃不讀書的虧”。石光銀説道。治沙只是治貧的第一步,教育成為村民們走向更好生活的重要希望。

數年間,石光銀的公司先後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荒沙小學、光銀希望小學,解決了十里沙村及周邊適齡兒童上學難的問題。

教育、産業兩手抓。2015年,石光銀成為十里沙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十里沙村先後完成了自來水入戶、村級生産道路建設及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寬頻網路戶戶通實現全覆蓋,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自2019年起,石光銀又支援當地村民新建了322座移動大棚,大力發展蔬菜和桃果樹等經濟林種植。

事實上,在石光銀多年帶領村民治沙、致富的過程中,他的努力得到了許多認可與榮譽。

比如石光銀先後被國家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治沙英雄、全國綠化十大標兵、全國綠化先進工作者、全國綠化十傑、全國十大扶貧狀元等榮譽稱號,還兩次被邀請出席聯合國國際防治荒漠化會議,介紹治沙經驗。2000年他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的“世界優秀林農獎”,2002年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的“世界傑出林農獎”。

此外,2021年6月,石光銀還被授予“七一勳章”。當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次親自頒授“七一勳章”併發表重要講話。

能夠堅持四五十年治沙的人很少也很苦,石光銀帶領村民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也讓毛烏素漫天沙塵不再在當地肆虐。“接下來,我們要跟隨時代,利用高科技賦能治沙産業,讓治沙工作脫離粗放式管理,不斷細化管理方式。”石光銀説道,“未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援下,我們一定會帶領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更好地鞏固如今的治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