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存儲事關糧食安全!孟憲東建議解決糧食主産區“地趴糧”問題

發佈時間:2022-03-07 18:33:43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全國人大代表、通遼市委書記孟憲東以通遼為例,就玉米主産區“地趴糧”問題獻策。

中國網3月7日訊(記者 王金梅) “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除了依靠守住耕地紅線、提高糧食種植水準、調整糧食品種結構外,科學儲存、減少糧食損失也非常重要,不容忽視。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攝影: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全國人大代表、通遼市委書記孟憲東向大會提交了一篇“關於推進解決‘地趴糧’問題的建議”,以通遼為例,就玉米主産區“地趴糧”問題獻策。

孟憲東介紹,通遼市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2021年,全市糧食産量179.66億斤,位列全國23個百億斤産糧大市第12位。其中,玉米産量166.5億斤,佔內蒙古自治區玉米産量的27.8%。 

全國人大代表、通遼市委書記孟憲東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攝影:袁永紅)

由於農戶普遍缺乏科學的儲糧意識和有效的儲存條件,大量糧食收穫後以“地趴糧”形式直接在庭院露天存放,如遇陰雨、降雪等天氣,極易導致生潮霉變,造成糧食較大損失,嚴重影響糧食品質和農民收益。 

收穫季,金黃玉米堆如山(攝影:胡建華)

據農業、糧食等部門反映,在通遼,一般年份霉變率為2%左右,像2021年這樣出現極端降雪的特殊年份,壞糧率達到3%左右。國家臨儲對霉變率在2%-5%的玉米實行累進扣價,相鄰等級差價為0.02元/斤;一旦霉變率超過5%將不得收儲,農民必須重新篩選除雜後才能出售,每斤需要增加0.10元以上的二次投入。

這類問題在東北等玉米主産區也都普遍存在,由此對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的不利影響急需引起高度重視。

按照中辦、國辦印發的《糧食節約行動方案》要求,為確保農民保糧、減損、增收,各地普遍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宣傳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和科學儲糧知識,大力推廣籽粒直收、烘乾存儲等模式,積極引導農民自建“糧棧子”等簡易儲糧裝具,扶持基層建設“糧食産後中心”和“糧食銀行”,推廣代清理、代烘乾、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五代”服務,推動“地趴糧”問題解決。

通遼市開魯縣麥新鎮義和沙拉村劉景貴家100畝玉米喜獲豐收(攝影:胡建華)

但由於糧食主産區基本都是財政相對困難的地區,支援糧食收儲加工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扶持農民自建儲糧設施的能力十分有限,短期內難以全面解決千家萬戶“地趴糧”問題。

基於以上考慮,孟憲東代表建議:

一是從農戶環節入手,補貼建設簡便適用的“糧棧子”,引導農民“上棧儲糧”;

二是從收儲環節入手,鼓勵支援糧食購銷加工企業在糧食主産區的鄉鎮村屯建設小型倉儲、烘乾項目,根據投入和服務規模給予一定補貼,通過社會化服務方式組織農民就近儲糧; 

通遼地區玉米機械化收割(攝影:胡立忠)

三是從技術環節入手,根據糧食種植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趨勢,加大全程機械化技術設備研發力度,將儲糧設備設施納入農機補貼範圍,引導種糧大戶自建儲糧裝具,採取機械化作業方式種、收、儲,最大限度減損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