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來的種子能種出一片草坪種不出草原 王召明建言草種業創新發展

發佈時間:2022-03-07 21:04:58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藏糧于草,還綠依草,好草源於良種,好種依託高科技,草種業對支撐國家“生態修復、草牧業發展、國土綠化”戰略意義重大。

中國網3月7日訊(記者 王金梅) 構築好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保護草原生態環境,需要一顆種子的力量!藏糧于草,還綠依草,好草源於良種,好種依託高科技,草種業對支撐國家“生態修復、草牧業發展、國土綠化”戰略意義重大。

3月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攝影:新華社記者 殷博古)

正在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蒙草生態集團董事長王召明今年提案繼續關注“種子”保護,向大會提交了一篇“關於推進草種業創新高效發展的建議”。

“買來的種子能種出一片草坪,種不出一片草原。”“再齊全的基因庫如果不插上大數據的翅膀,就是一個倉庫而已。”“要把有用的種子,種在有需求的田間地頭。”“用起來就是最大的保護。”這些被媒體報道的“金句”,是王召明深藏內心的憂慮。

王召明帶領團隊調研修復後的敕勒川草原,了解生物多樣性數據

如何把那些急需挖掘、保護、利用的“鄉土草種、道地藥材、優質牧草”用好,種什麼、在哪種、怎麼種……這些都是王召明和他帶領的生態植綠人苦苦思索和一直實踐的問題。

王召明認為,一方水土就要發展好一方鄉土草種業。

為此,他提案建議:

首先,構建國家草種質資源庫一體化,守護好種源。把全國適地鄉土草種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保護起來,資源共用、數據互通,形成國家草種業保護、研究體系。對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等已建成的種質資源庫、標本、實物及數據資産,建議納入國家種質資源體系統一管理。評估成果後獎補、委託後續的研發運營,實現全國草種種源保護、科研、應用一盤棋。

在西藏,蒙草建立了高海拔植物種業研究院,成立藏草公司

第二,完善“草種業育繁推模式”,有種子可用、適用。每個地域都有適地“鄉土草種、道地藥材、優質牧草”。我國草種本就短缺,而適合北方耐旱的、耐寒的牧草品種、生態修復種子、國土綠化鄉土草種更加緊缺。草原保護、礦山修復、土壤改良等,急需創新出能順應自然規律、符合生態低碳要求、高效便捷的研究體系、繁育推廣體系、認證體系。加強草種業、地方特色種源的鑒定、分級分類保護、精準改良,用起來就是最大的保護。建議依據自然條件、氣候因子、生産與生態發展需求,系統佈局草種業優勢區域、發展方向,建立國家/地方“草種良繁基地”。設立草種科技服務站或良種推廣示範區,聯合優質種源企業把開發和科研都下沉到應用端,打通從種子到水肥、種植技術、市場銷售體系。

第三,政策幫扶、市場化運作,健全草種産業鏈。目前草種生産用地成本較高,難以形成大規模、高標準種植基地。建議啟動國家草種業良種工程,例如草種生産示範區,扶持牧草良種、鄉土草種繁育,探索適合國情地情的草地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模式。通過政策引領、市場化運作,組織長效政策資金或産業基金,對具有品種權、能規模化生産加工的企業,給予土地、稅收、金融、人才、保險等優惠政策,扶植培育集草種研發、成果轉化推廣、智慧化、機械化服務為一體的“專精特新”草種龍頭企業。

蒙草種業中心種質資源庫

第四,建立産學研創新聯合體,破解技術難題。在有地域特色、區域優勢的地方,整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 搭建國家的草種業技術創新聯合體,人才、基地、平臺一體化建設,解決制約草種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全面提升國家草種業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特別是鄉土植物種質資源收集/鑒定/保存/評價、草原野生植物馴化與優良牧草新品種培育、良種擴繁及鄉土草種推廣應用為技術創新重點,突破種質資源創新、草種豐産栽培、種子加工和品質控制等關鍵技術。

雨後的蒙草種業中心上空彩虹絢爛

第五,構建數字種業,精準溯源、賦能産業。草種業研究推廣要跳出傳統“農業思維”和“單一品種思維”,用數據、靠應用來精準導航。建立數字種業體系,用數字技術分析每一個區域的水土氣指標、原來有什麼特色種子、現在適合種什麼、怎麼從資源育成良種、怎麼種到地裏;品種特性、數量、品質、種植管理、防病蟲害、測産采收、加工等,建立“全國種業數字一張網”、“全國農牧林草數字化服務平臺”。用數字技術賦能産業,就能創新研究種業增産、快繁,推進草種業高品質發展。

蒙草特色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小草諾亞方舟(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