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奶香四溢”的鄉村振興方案

發佈時間:2022-02-07 10:15:00丨來源:新華網丨作者:李雲平 恩浩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臨近年關,內蒙古河套平原剛經歷一場降溫天氣,而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幹召廟鎮勝豐村的小牛犢們卻活力十足,在500多座保溫犢牛島內自在蹦跳“練牛勁”。

“牛犢們可不安生,這不,早上才給穿的小馬甲,都掙脫掉了。”55歲的飼養員孫玉停在喂奶間隙將保溫馬甲套在小牛身上,動作麻利,一氣呵成,像給自家孩子穿新衣。

“除了注意保溫,喂奶也有講究,出生5至7天喂3升,長到半個月就得加到4升。”如今將養牛經講得頭頭是道的孫玉停,曾經是附近村裏種地為生的建檔立卡貧困農民。通過在幹召廟鎮勝豐村東鑫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學習,去年他和愛人當上了“牛保姆”。“我倆每月加一起能掙9000元左右,再算上土地流轉費用,今年家庭收入能有10多萬元,比過去多掙了五六倍!”孫玉停對一年來的變化感到十分滿意。

走進東鑫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一座座標準化牛舍坐落整齊,毛色光滑的奶牛正悠閒地進食,技術人員則通過電腦螢幕,實時分析從“牛腳環”中傳回的身體數據。從2012年開始,勝豐村依託專業合作社發展牛産業,奶牛存欄數由最初的30頭髮展到如今的3800余頭,走出一條智慧化、高品質、種養結合的新型標準化奶牛養殖新路子。

“每年合作社都會新增1500多頭牛犢,為了節省養殖場建設等費用,更為了帶動更多村民致富,我們將其中的800多頭以‘放小牛,收大牛’的方式發給100多戶村民,母牛16至18個月後再以市場價格回收,公牛則由村民自己處理。”勝豐村黨支部書記賈進東説。

“我認養了100多頭牛,現在一年收入少説也有50多萬元!”過去一年,通過合作社的“放小牛,收大牛”模式,村民薛喜梅家不僅還清了欠下的饑荒,還新購置了飼料加工設備,雇上了專業飼養員。“我家在牛年真是走對了路,過上了‘牛日子’!”談起如今的幸福生活,薛喜梅喜笑顏開。

賈進東説,勝豐村還通過集中流轉土地種植牧草和向農戶訂單種植燕麥草、青貯玉米等飼料的形式整合資源優化産業結構,實現良性迴圈發展,輻射帶動周邊1500戶村組農戶增收致富。“2022年,我們將號召更多村民加入牛産業,讓大夥兒實實在在享受到奶業振興拉動鄉村振興的紅利!”

據巴彥淖爾市副市長郭佔江介紹,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積極爭取各類項目資金,扶持發展規模化牧場,助推中小養殖場改造升級,健全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養殖大戶增收致富,以乳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內蒙古河套地區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擁有1358萬畝耕地,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糧、油、乳生産基地,被譽為“塞外糧倉”“草原上的菜籃子”。隨著我國乳業振興戰略的實施,河套地區乳業加快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態化方向發展,目前,規模養殖場達110多家,奶牛存欄量達22萬頭,鮮奶年産量達87萬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