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小城阿爾山換了新模樣

發佈時間:2022-01-27 10:48:24丨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曾經資源枯竭、民生和發展重擔壓肩的阿爾山市如今綠色轉型令人刮目相看:冰雪旅遊紅紅火火,棚戶區改造全部完成,生態建設成績亮眼,開啟了百姓安居樂業、城鄉繁榮發展的幸福新篇章。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地處邊陲的內蒙古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群眾。

2022年春節來臨之際,記者在阿爾山市看到,八年間小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民生和發展重擔壓肩的阿爾山市,如今綠色轉型令人刮目相看:冰雪旅遊紅紅火火,棚戶區改造全部完成,生態建設成績亮眼。塞北小城開啟了百姓安居樂業、城鄉繁榮發展的幸福新篇章。

親冰樂雪迎冬奧,冰天雪地淌金銀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最近幾個月國家集訓隊的運動員們投入到緊張的訓練當中。在位於阿爾山市的國家滑雪訓練基地,身著紅色、黃色、綠色滑雪服的運動員們,或是在雪坡上劃出優美的弧線,或是淩空翻著筋斗,白茫茫的滑雪場上英姿颯爽,動感十足。

訓練基地外,遊客姜瑞軍探著身子張望了半個多小時,他細心地學習運動員滑行時的站姿、轉彎時的技巧以及停滑時的減速方法,不由自主地原地扭動著身子。他説:“我是冰雪運動發燒友,特別喜歡看運動員們訓練。”在阿爾山市太偉滑雪場,全國各地滑雪愛好者比武鬥技,剛取完“經”的姜瑞軍趕緊融入雪道,炫起滑雪技藝。

2012年,阿爾山市迎來了“挂鋸停斧”的歷史時刻,在內蒙古率先實現國有林場全面停伐,隨著以林木資源為依託的主導産業萎縮,阿爾山市面臨轉型大考。

借助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以及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2014年起阿爾山市探索山水變金銀的轉化之路,風風火火搞起文化旅遊。阿爾山市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白峰介紹,阿爾山市擁有長達六個月的雪期,雪質好且積雪厚度平均超過350毫米,具有發展冰雪運動與生俱來的自然優勢。從2015年起,阿爾山市累計投入3.3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冬季旅遊專項補貼,並不斷完善基礎配套,修建滑雪場,打造冰雪樂園,舉辦冰雪節,開展越野車拉力賽,一系列組合拳,將“冷資源”變身“熱經濟”。

隨著冬奧激情被點燃,冰雪運動也“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阿爾山市冰雪樂園,人流涌動,各地遊客及當地市民滑雪圈、玩雪地自行車,熱鬧非凡。紅火的冰雪運動和冰雪旅遊也給冰雪從業者帶來豐厚收益。為接待各地遊客,明水河鎮西口村村民周海英開了一家農家樂,2021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這幾天,她又裝修了13間民宿,準備今年大幹一場。

據白峰介紹,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阿爾山市冬季旅遊收入仍持續增長,熱度不減,2021年10月至12月共接待各地遊客3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68億元,十分難得,成為繼夏日旅遊後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增長、帶動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在冰雪運動的拉動下,全口徑旅遊業發展數據也十分可觀。2020年全年接待遊客260萬人次,較2013年增長98.6%,旅遊收入26.62億元,較2013年增長69.4%。目前旅遊從業人員佔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阿爾山市獲評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阿爾山市市長王曉歡説,我們正努力把阿爾山打造成世界級的冰雪運動中心、國內一流的溫泉康養基地和興安嶺上的休閒避暑家園。

告別“板夾泥”,一半人口“出棚進樓”

阿爾山市地處內蒙古東北部,橫跨大興安嶺南麓,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寒冷,是這裡冬天最顯著的特徵,對於棚戶區裏的百姓來説,更加銘心刻骨。

往兩塊木板中澆灌泥漿,凝固後就成一堵墻,在“板夾泥”房子中生活了五六十年,今年82歲的林業退休工人郭永財連用多個“苦”字形容過去的棚戶區生活:夏天劈裏啪啦漏雨、冬天呼哧呼哧往裏颳風,一年四季不讓人好活。他回憶,冬天得穿著大棉褲、裹著大棉被睡覺,家裏冷得説話都能看見哈氣。

如今,老郭家的境況有了天壤之別。走進伊爾施鎮的安置小區,剛推開老郭家的門,屋裏的暖氣撲面湧來,記者眼鏡上瞬間蒙上了厚厚的白霧。老郭家的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達到26攝氏度,窗戶上焐出的水珠,時不時滑落。老郭和老伴高興地展示家裏的臥室、廚房、衛生間,滿意地説:“搬進樓房實在太方便了,上廁所也不用凍屁股了。”

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累計投入42億元,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像老郭家一樣,全市的10400戶棚戶區房屋得以改造。棚戶區居民全部“出棚進樓”。據統計,棚改惠及全市一半以上居民,超3萬人從“憂居”實現“優居”。

為鞏固棚改成果,阿爾山市持續完善基礎設施,近年新建和改造道路80公里、管網155公里,城區亮化率、自來水普及率、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95%、98.14%和99.69%,徹底解決了棚戶區居民取暖難、吃水難、行路難等問題。

伊爾施鎮的棚戶區林業工人周秀榮2017年搬進樓房,迎來了“時髦生活”。她和老伴手機連著無線網路,閒時刷視頻打發老年時光。家裏的電視也連著網際網路,“一百多個頻道隨意看,再不是棚戶區時的滿屏‘雪花’了”。她興奮地説:“今年小區裏安了不少攝像頭和分類垃圾桶,棚改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得很實!”

從“砍綠”到“看綠”,興安嶺下崛起“綠色明珠”

穿上雪地靴,帶上皮帽子,護林員白玉華發動皮卡車,在茫茫林海雪原中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春防火,夏營林,秋防獵,冬管護,一年中白玉華有超過200天的時間與世隔絕,在深山老林裏守護大興安嶺的一草一木。

“這些年,阿爾山的生態一年比一年好,林區裏的小動物越來越多了,時不時就能看到馴鹿、雪兔、飛龍、野豬,近一兩年更是冒出來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新奇動物。”在杜拉爾林場工作了32年,白玉華見證了停伐後阿爾山市綠色發展點滴。

為了守好綠色家園,2014年以來,在白玉華和成百上千名林業工人的辛苦付出下,阿爾山市累計實施天保工程1650萬畝、封山育林120萬畝、植樹造林4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25萬畝。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81.2%,綠色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生態保護一個都不能少。阿爾山的哈拉哈河是中蒙界河,是北方第一大湖呼倫湖的重要水源。此前,由於森林商業性開採等原因,哈拉哈河水土流失、岸線破壞等生態問題凸顯。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舉全市之力對哈拉哈河進行生態治理,流域內污染型工業企業全部退出,城鎮生活污水100%達標排放,全流域禁止河道採挖砂。

海鷗紛飛,碧波浩渺,哲羅魚洄遊,如今哈拉哈河過去受損濕地和河道岸線得到了較好的恢復,全流域長期保持“有河有水,有魚有草”。清澈明亮的哈拉哈河成了大興安嶺中一條奪目的“藍色哈達”,阿爾山市也因生態環境優美,被譽為內蒙古的“綠色明珠”。

談及阿爾山市未來的發展,阿爾山市委書記楊永久表示:“我們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強烈意識,‘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定勇氣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必勝信心,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抓落實,真抓實幹、緊抓快幹、埋頭苦幹,綠色高品質發展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阿爾山市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文:于長洪、王靖、侯維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