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通遼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松遼平原西端,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畜牧業生産基地,素有“內蒙古糧倉”“黃牛之鄉”等美譽。近年來,全市廣大幹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內蒙古確定的戰略定位,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對東部盟市的發展要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持續推動穩糧增收作為頭等大事和戰略性工作來抓,加快高品質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建設步伐,為國家提供更為穩定、更加安全、更多綠色的農畜産品供應。
堅決扛起重大政治責任 千方百計保障糧食安全
2021年11月,一場突破多個歷史極值的罕見暴雪席捲科爾沁大地。千里沃野平疇豐收後的秋糧被積雪覆蓋,成了令人擔憂懸心的“地趴糧”。通遼市是全國23個百億斤糧食生産地級市之一。這樣的“體量”,一旦雪後升溫導致糧食發生霉變,其後果不堪設想。
一場“糧食保衛戰”在全市打響!
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部署要求,把保糧減損作為最緊要救災任務,第一時間部署抗雪應急救災工作,各地緊急發佈“安全儲糧倡議書”,糧食收購加工企業全面開倉收糧,金融機構緊急啟動糧食企業信貸資金支付綠色通道,專家組來到農牧戶家指導科學儲糧,廣大農戶倒糧自救……萬眾一心,多方聯動,全員戰雪抗災,終於確保了“內蒙古糧倉”不受侵害。
這是通遼堅定不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縮影”。
多年來,通遼市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逐級下達糧食面積、産量指標,確保糧食面積只增不減、産量穩中有升。2021年,全市農作物總播面積2194萬畝、同比增長2.3%,其中糧播面積1936萬畝、同比增長4.54%,完成自治區任務的104.5%。
通遼是嚴重缺水城市。為破解水糧矛盾,通遼市突出“以水定産”原則,把農業高效節水工程作為戰略性工作持續推進,年內新增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16.19萬畝,達到585萬畝,建成全區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效果最好的農業高效節水示範區。同時,同步推行水肥一體化,嚴格實行農業用水配額、階梯水價制度。2020年,農業灌溉用水比“十二五”末減少3.1億立方米,糧食産量增加18億斤,實現節水增糧“雙贏”。
以産業壯大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全市堅持發展“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以發展玉米生物産業為重點,打造迴圈經濟産業鏈和産業體系。目前,全市已培育26戶深加工企業、13條深加工産業鏈,規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業實現産值近120億元,形成了醇、酸、糖、膠、藥等13大類200多種産品,其中小品種氨基酸産能佔到全世界40%,全市年深加工玉米超過350萬噸。
加快高品質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建設步伐
通遼天藍、水清、地凈,直線距離800公里範圍內覆蓋300萬以上人口城市14個,交通貨運可直達北京、天津、上海、瀋陽、大連、長春等大中型城市。近年來,通遼立足自身生態、區位優勢,圍繞綠色興農、科技強農、品牌富農,全力推動農牧業向優質高效轉型升級,推動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建設取得更大進展。
冬日的清晨,位於科左後旗的伊胡塔牛市一排排牛棚前熙熙攘攘,哞聲起伏。入口處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買家和“黃牛經紀人”,只待十點開市鈴聲一響,大家便爭先恐後衝向牛棚快速挑選下單。據悉,科左後旗伊胡塔牛市年交易牛頭數超50萬頭,年交易額超50億元。
肉牛産業是通遼優勢特色主導産業之一,現已形成良種繁育、飼草料供應、線上線下交易、金融支撐的高品質發展模式。通過推行電子交易、直播平臺交易、活牛交易市場交易等多元化交易方式,全市7個大型肉牛交易市場年交易活牛150萬頭以上,交易額超過200億元。不久前,通遼國家級科爾沁肉牛優勢特色産業集群成功獲批。
通遼市不斷提升農畜産品供給能力,堅持增牛穩羊擴豬禽發展思路,加快畜牧業迭代升級。同時,加快奶業振興步伐,2021年,通遼市開工建設7個萬頭奶牛場,全面啟動86處中小型奶牛養殖場升級改造項目,5個旗縣奶食品加工標準化改造試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今年,全市牛奶産量達23.39萬噸,同比增長41.15%。
為進一步優化、穩定、提升農畜産品産業鏈供應鏈,通遼市加快推動農牧産業向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邁進。
主推綠色高效生産技術標準,農作物標準化面積達到1372萬畝。全面試行食用農産品合格證制度,將320家生産主體納入試行範圍,累計開具合格證4600張,帶證上市農産品6500噸以上。實施農産品全程品質控制生産基地創建工程,“紅幹椒”和“黃玉米”申報為自治區農畜産品全程品質控制技術體系示範應用項目。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品質標準研究中心農牧業高品質發展科技創新中心(通遼)創建成功。
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認證管理,2021年新增綠色食品企業15家,産品20個,産量4.48萬噸、年增幅達6%以上,全市“兩品”用標企業達到99家、産品204個、産量77.63萬噸。“扎魯特草原羊”成功申報為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全市農産品地理標誌達到5個。“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入選全國百強區域品牌,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分別達到302億元和230億元,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現代農業全産業鏈標準化試點産品。
創新驅動 為高品質發展提供動力保障
通遼市以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創新驅動,揚長避短、培優增效,為推動農牧業高品質發展,建設國家高品質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基地提供動力保障。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通遼市突出抓好農牧業種子工程,經過多年努力,自主研發推廣了45個玉米品種,最新研製的玉米新品種TK601畝産達到1128公斤。圍繞玉米良種化建設玉米試驗示範區23個,引進推廣籽粒直收等新技術100余項,創新示範區玉米單産創全市最高單産紀錄和東北地區玉米粒收高産記錄。
建成國家級肉牛種源基地,培育出中國西門塔爾牛,年産肉牛凍精290萬支,供應全國20多個省(區、市)。圍繞肉牛良種化加強與國內科研院校合作,推廣活體採卵、體外授精、胚胎移植等現代育種技術,在國內率先實現了“試管牛”工廠化批量生産。目前,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畜禽良種化率分別達到98%和96%。
全面啟動“高産優質綠色玉米雜交種選育及高效節水整合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科爾沁肉牛新品種選育整合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等項目,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等10余家玉米科研團隊合作,開展玉米品種、産量、管理等30余項試驗攻關。
推進農牧業生産全程機械化,預計年內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700萬千瓦,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以上,畜牧業機械化率達到44%以上。全年完成機耕作業2015萬畝、同比增長16%,機械精量播種1980萬畝、同比增長15.9%,示範推廣玉米籽粒直收15萬畝,玉米産業全程機械化“最後一公里”實現突破。
同時,通遼市多管齊下打出政策“組合拳”,補齊農牧業高品質發展的要素鏈條。
堅持金融創新,2020年,全市涉農貸款餘額514.27億元,其中農戶貸款餘額為185.50億元,同比增加26.91億元,增長16.97%。特別是金融支援牛産業發展方面,全市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金融支援牛産業發展鏈條,2020年,全市累計評定信用村856個,開發、投放肉牛金融信貸産品27種,累計投放肉牛貸款83.71億元,新增55.57億元,牛産業貸款餘額達到106.18億元,較上一年同期增幅翻一番。
通遼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展肉牛保險試點工作,兩年內累計投入9432.4萬元,累計投保肉牛32萬頭,為養殖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超過7300萬元。還成立了國內首家肉牛産業專業化金融服務機構——中國銀行通遼肉牛産業金融服務中心,為進一步推動農業領域金融創新,加大金融機構支援農牧業發展力度創造了有利條件。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通遼講大局、擔使命,將繼續自覺肩負起、履行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聚焦全過程各環節抓好糧食生産,高品質推進農畜産品生産基地建設,守好責任田、扎牢糧袋子、織密防護網,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許媛媛,原標題:千里平疇 不負“糧倉”——通遼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高品質建設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基地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