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國家公園設立釋放生態保護新信號

發佈時間:2021-10-21 13:55:00丨來源:光明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相比起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並將這些自然區域承載的文化遺産、人文要素統籌考慮保護傳承,同時肩負著生態扶貧、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等重任。

10月12日,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相比起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並將這些自然區域承載的文化遺産、人文要素統籌考慮保護傳承,同時肩負著生態扶貧、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等重任。據報道,未來國家公園可能倡導自然教育和自然休憩兩種旅遊方式。

在一定範圍內允許人類活動釋放出一個信號:國家公園不是簡單的無人區,在國家公園所涵蓋的範圍裏,既要做到原有居民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物的和諧一體,也要做到參觀旅遊者與自然、生物的正確相處。這也使人與自然的關係回歸到了本就應該一體化的共生關係,而非“非此即彼”“顧此失彼”的割裂與一方被迫犧牲的關係。

從國家公園的基本策略來看,核心是要做到保護與利用並重。國家公園是在嚴格保護園內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對較小範圍的遊憩區進行適度開發利用,來為大眾提供旅遊、科研和教育的場所。以較小的開發利用換取園內大範圍的保護,這是一種可以合理解決自然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關係的管理模式。我國的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系統保護矛盾由來已久,通過設立國家公園這類保護和發展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將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做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從國家公園的功能定位來看,作為全民共用的生態型公共産品,國家公園將充分體現其公益性而非營利性,強調保護為基、永續發展理念,創新全民共用機制。一方面,國家公園可以讓全體國民擁有享用自然保護地生態價值的基本權益;另一方面,以自然資源、資産價值和資源利用生態風險的評估為前置條件,以提供高品質生態産品、保護自然保護地內原住民的合法權益為導向,國家公園可以合理界定各類自然資源産權主體的權利和義務。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説,國家公園的設立也是中國探尋整個人類如何與自然界一體化共處的新“試點”,未來它的成功經驗對於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間找尋到平衡來説,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價值。

因此,國家公園的制度保障及相應舉措的落實至關重要。政府應充分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有關部門可以建立起“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路體系,通過資訊化技術管理手段,全面掌握生態系統的動態資訊,科學精準評估和預警生態風險,對國家公園內的一切人類活動進行全面監控。同時,行政管理主體的評估考核制度也需進一步完善,不妨將國家公園管理與保護成效作為黨政幹部綜合評價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外,常態監督、嚴格執法,定期開展國家公園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對破壞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各類違法行動,應進行嚴肅處理,並加快推進國家公園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推動制定出臺《國家公園法》。

政府及有關部門還可以吸納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建設。這需要在對行政管理主體進行統一管控的基礎上,探索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資金保障制度,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參與自然保護地的部分經營管理活動,合理分配特許經營收益,構建管理主體、産權人、特許經營主體和原住民等多元主體“共保、共建、共用”的自然保護地永續發展機制。

完善全方位保護與共建機制,為國家公園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讓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平衡點首先在國家公園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進而推行至更多領域。這是對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問題的新探索,也是我國保護生態環境的新起點。

(作者:郭兆暉 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