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前“三千孤兒進草原”是蒙漢民族心相連、共患難的一段歷史:19歲的都貴瑪,一人承擔起28名上海孤兒的養育任務。那些上海孩子們,如今也該是花甲之年了吧。而撫養他們的草原“額吉”還好嗎?
近日,《草原母親都貴瑪》連環畫由四川美術出版社正式編印出版,史詩般的人間佳話又牽動起上海人的思緒。30幅作品,串起這個平凡而偉大的故事。記者聯繫了主要創作者王永鑫,並獲授權刊登全本30幅作品。
1.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
2.大紅山像馬群在千里戈壁縱橫馳騁
3.雕花馬鞍旁灑滿牧羊女的似水溫情
4.鴻雁傳書,三千孤兒要入草原,都貴瑪擔起保育員的重任
5.在“額吉”溫暖的歌聲中,蒙古包向28名孤兒敞開了家門
6.孩子們安然入夢,油燈映照著母親額頭汗水的晶瑩
7.在母親的呵護下,孩子蹣跚學步,邁出人生第一步
8.溫暖春風將羔羊跪乳的感恩吹進幼小的心靈
9.幸福童年像陽光下的肥皂泡般七彩斑斕
10.草原微風吹散陰雲,風中傳來青草的芬芳和百靈鳥的歡快歌聲
11.一針一線凝結慈母千般柔情,身上衣袍織進萬種叮嚀
12.草原上歡快的羊群像藍天上飄著的朵朵白雲
13.是雄鷹就該翱翔蒼穹,是駿馬就該馳騁草原
14.跨馬揚鞭,踏遍山嶺,才能長成健壯的牧人
15.親情關懷的滋潤下,瘦弱的孩子已壯如馬駒
16.長大的孩子有了新家,每次離別都有骨肉分離之痛
17.眺望著遠去的背影,思念的淚水在風中流淌
18.小駿馬跑回額吉身旁,孩子的心牽掛著母親
19.水乳交融,團結情誼,如大樹葉茂根深
20.小兒郎,去學堂,一刻也不願離開母親身旁
21.帶著思念回到母親的家門,水車滿載孩子們的溫情與孝順
22.諄諄教誨,宛若春雨,長大後,我的孩子會是那翱翔的雄鷹
23.戴上光榮花,牢記母親叮嚀,紮根軍營的我,要長成筆直挺拔的橄欖林
24.迎著風雪,馬背上四處奔忙的身影,義務接産醫生,護佑著草原上的新生命
25.每一個呱呱墜地的小生命,都是翅膀托載著草原希望的雛鷹
26.舐犢深情洋溢在莽莽草原上,母愛如歌,在風中傳頌
27.馬頭琴聲,雋永悠揚,如同深沉的愛,在草原上薪火傳承
28.用愛撫育每一個幼小的生命,雕塑般的身影感動了無數人
29.無疆大愛如同浩瀚草原,在新時代,道德的光芒會續寫輝煌
30.大草原見證忠誠黨性,草原母親不忘初心使命
人世間的緣分,總是環環相扣。一旦結上,難以割捨,難以忘懷。“當年,內蒙古的‘額吉’撫養了國家的孩子,19歲的都貴瑪一人承擔起28名上海孤兒的養育任務,這是蒙漢民族心相連、共患難的一段歷史,應該被永遠銘記。”連環畫主要創作者、烏蘭察布市美術館館長王永鑫回憶自己的創作過程,依然難掩激動。
四子王旗,靠近中蒙邊界,隸屬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內蒙古地域廣博,從市裏到都貴瑪住的阿木古郎草原有200公里,不算近。但對王永鑫而言,2019年夏天,接到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的任務,完成迎接建黨100週年重大主題文藝精品創作工程之一連環畫冊《草原母親都貴瑪》的創作,冥冥中,也是一種緣分。1984年,他曾在四子王旗當兵,早就聽説過“國家的孩子”的故事,沒想到,四十多年後,是這樣一個光榮的使命,讓他回到了那片熟悉的草原。
穿著紫色蒙古袍,佩著橙色頭巾和腰帶,王永鑫説,第一次見到都貴瑪老人,感覺就像是家中一位稀疏平常的長輩,慈愛善良。淳樸的老人不會説開玩笑的話,拿出相冊和記著孩子們當年名字的小本子,一頁頁翻檢,手抓著手,帶著王永鑫沿著歲月的長河,一路追溯那段讓人銘心刻骨的時光。
上世紀60年代初,由於物資匱乏、食品奇缺,3000多名上海孤兒在周恩來總理和烏蘭夫同志的安排下,被送到內蒙古,那時候,他們就被牧民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國家”二字,就是千斤重托。
都貴瑪清晰地記得,那是1961年9月的一天,因為讀過書,做事麻利肯吃苦,19歲的都貴瑪被分配到四子王旗保育院,負責撫養旗裏剛剛接收的28名“國家的孩子”。這個尚未成家的姑娘,自己7歲時就沒了父母,和體衰的姨媽相依為命。接到任務,她沒有任何遲疑,經過簡單的培訓,就成了28名上海孤兒的額吉。
時光匆匆流淌,當年的保育院已尋不到絲毫遺跡,只有寥寥舊照和模糊影像。王永鑫決心用畫筆重現當年那段蒙漢一家親的大愛故事。
鴻雁傳書,三千孤兒要投入內蒙古大草原的懷中,擠奶能手都貴瑪承擔起保育員的重任;乳汁熏香的夜色裏孩子們安然入夢,油燈映照著母親額上晶瑩的汗珠;往事如煙,大草原見證忠誠黨性,回望歲月,草原母親不忘初心使命……連環畫短短的文字,不能展現現實生活之萬一,王永鑫思考的,是如何通過畫面的細節,讓觀眾能切實地感受到草原“額吉”都貴瑪故事所蘊含的真意:平凡亦能造就偉大。
從上海出發的孩子們,乘坐綠皮火車,再輾轉其他交通工具,旅途漫長、艱辛。他們中最小的未滿月,最大的不過五六歲。營養不良加上舟車勞頓,剛到草原的孩子們很虛弱,哭成一片。“他們太瘦小了,就像小羊羔一樣。”蒙古包裏,都貴瑪把孩子們的床擺成圓形,自己睡在中間,年齡越小離自己越近,這樣晚上有孩子哭了,一伸手就能快速安撫。喂奶、把尿、換尿布、洗衣、做飯、和孩子們玩、陪孩子們睡……照顧孩子的工作比預想的要艱辛很多,都貴瑪每天忙得焦頭爛額。有孩子生病了,她深夜獨自騎馬冒著凜冽的寒風和被草原餓狼圍堵的危險,奔波幾十里去找醫生……
原本嬌弱的江南孩子就這樣在阿木古郎草原上,在草原“額吉”的愛護下,如同他們最愛的玩伴小蒙古馬一般,逐漸壯實起來。
在蒙古語裏,“阿木古郎”是“平安”的意思。
就這樣,從濕潤的江南水鄉到乾燥的北方草原,這28名上海孤兒在那個缺醫少藥、物資匱乏的年代,全部健康活了下來。“他們先在旗裏集中撫養了6個多月,又在蘇木(鎮)上集中撫養了9個月,然後才慢慢讓牧民接回家。”王永鑫畫下了烏蘭察布的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草海和成群的牛羊,更畫下了戀戀不捨、倚欄守望被牧民領養走孩子的都貴瑪。每養壯或養大一個,別人就接走一個,這位無私而堅韌的額吉,一次次經歷著骨肉分離般的無邊悲傷。
國家授予了她“人民楷模”榮譽稱號,上海人民也沒有忘記這位偉大的母親,為她奉上了“上海市榮譽市民”證章、證書。她説,這28個孩子不但是“國家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她將28個孩子撫養長大,自己卻孑身一人,但“母愛讓我的生命變得充實而幸福”。
30幅作品,串起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故事,在那幅青澀的都貴瑪在煤油燈下輕撫孩子的額頭,照顧他們安然入睡的作品前,年邁的老人摩挲著畫框,看了很久:“這幅畫中的陳設和場景與當年一模一樣,我感覺孩子們又回到了我的身邊,很溫暖、很溫馨。”
國家榮譽稱號獎章
28個上海孤兒如都貴瑪所願,都留在了內蒙古成家立業。如今,他們也到了花甲之年,牽掛著獨居的額吉,而故事還將代代流傳:
我,出生在吳音細語的南方
卻長在北中國的阿木古郎草原上
白天,草原寬廣
羔羊是我的玩伴
有炒米、奶茶滋養著我的胃囊
夜晚,氈包溫馨
火鐺裏,羊糞火正旺
額吉的歌謠,送我到夢鄉。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吳南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