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牧民到雪豹“御用攝影師”

發佈時間:2021-08-06 13:25:00丨來源:中國環境報丨作者:鄧佳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野性中國》生態攝影師奚志農來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實施“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培養出一群牧民攝影師,用影像推動當地的自然保護。

你可能想不到,拍下這張小雪豹照片的,是一位牧民。對於很多人來説,認識野生動物都是從看中央電視臺的《動物世界》紀錄片開始。

青海昂賽,一頭小雪豹從裸岩後面探出了頭(攝影:次丁)

而在中國,生物多樣性雖然非常豐富,但很多本土特有的物種卻較少被影像記錄,被大眾關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野性中國》生態攝影師奚志農來到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實施“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培養出一群牧民攝影師,用影像推動當地的自然保護。過去4年來,牧民們拍下了棕熊、白唇鹿、白馬雞、黑頸鶴……還有野生動物攝影師們做夢都想拍到的雪豹。

野性中國“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的成員,他們是達傑、更求曲朋、次丁(攝影:柯炫暉)

雜多縣昂賽鄉位於瀾滄江源頭,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園區所在地。昂賽鄉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資源,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雪豹,科研發現至少有40隻雪豹現身於此,昂賽鄉也被譽為“雪豹之鄉”。

達傑是村裏第一個把鏡頭對準雪豹等野生動物的牧民。2008年,16歲的達傑第一次拿起相機,拍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張照片,那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將和攝影産生如此緊密的聯繫,自己會成為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

青海昂賽的狼。孤獨未必意味著悲傷或沮喪,憂鬱或可憐。因為習性的不同,有些動物一旦學會了生存的本領就需要開始獨立生活了,在野性大地上他們自力更生,也自得其樂(攝影:達傑)

攝影師奚志農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野生動物的拍攝和保護,2015年,奚志農來到達傑的家鄉雜多縣昂賽鄉,被這裡高山峽谷的地貌、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所震撼。2016年,奚志農兩次前往昂賽鄉,只為追尋野生動物的足跡,在這裡他遇到了同樣為野生動物著迷的牧民達傑和次丁。奚志農驚訝地發現,達傑他們的卡片機裏竟然是很多野生動物攝影師做夢都想拍到的雪豹,奚志農當下決定,收達傑和次丁為徒,為他們配備攝影設備、教他們學技術,讓擁有絕佳客觀條件的牧民也能拍出高品質的影像。

青海嘉塘草原,一隻藏狐叼著剛抓獲的鼠兔(攝影:次丁)

2019年夏天,奚志農帶著達傑、次丁和後來加入的更求曲鵬一起拍攝雪豹,幾個人輪流值守了35天,拍攝到了雪豹媽媽哺育寶寶的珍貴場景。達傑、次丁和更求曲鵬的進步也令奚志農驚喜,如今,他們不僅能熟練使用長焦鏡頭拍攝野生動物,拍視頻也不在話下,還學會了航拍。以達傑、次丁和更求曲鵬作品為主的影展在上海展出,奔跑的岩羊、雪中的藏狐、哺育幼崽的雪豹……觀眾不僅能看到這些平時難得一見的野生動物,更能夠從影像中看到牧民們獨特的視角。 

青海昂賽,大鵟家長帶著獵物來餵養它的孩子們(攝影:更群曲朋)

如今,攝影設備越來越先進,人們的攝影技術也越來越高超,鏡頭中的野生生物,從未如此清晰、傳神。漸漸地,人們發現,雖然我們能夠每週末都在動物園、植物園裏與其他生靈“零距離”接觸,但是看著那裏的生物,卻很難找到野生生物的美感。

野生生物的美,源於它們在野生環境中,面對盛宴與饑荒、危險與機會時所展現出的不屈不撓的適應能力。無論在何種惡劣嚴酷的環境條件下,大自然裏的生命一直在旺盛成長,一代代生生不息。讓這群手持相機的人,成為一名信使,連接起人類的善良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任。



青海昂賽的馬麝。攝影師抓拍到了馬麝騰躍的瞬間(攝影:扎西達娃)

青海昂賽的猞猁。猞猁是一種廣泛分佈于歐亞大陸的中型貓科動物,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屬於中型猛獸(攝影:更求曲朋)

青海昂賽的岩羊。和它們的名字一樣,岩羊是天生的攀岩和跳遠高手,可以在近乎直立的山崖上站立,也能在凹凸不平的亂石堆上奔跑。它們一跳可達兩三米,窄窄的河流當然不在話下(攝影:更求曲朋)

青海扎青的白唇鹿。牧區圍欄對生産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對野生動物來説是危險的阻攔。圖中的白唇鹿正在奮力越過高高的圍欄。攝影師用圖片將自然與人類連結在一起,他們用照片敲打著人們的內心,直視那些人類給野生動物造成的傷害(攝影:更求曲朋)

青海昂賽,兩隻喜馬拉雅旱獺正在陽光明媚的草地上玩耍。攝影師康卓是牧民攝影師達傑的女兒,別看只有7歲,卻已經3次在野外拍攝到了雪豹(攝影:康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