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紅色足跡:紅色交通線重要站點

發佈時間:2021-05-28 14:00:59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劉阿芳 耿敏 蘇日嘎拉圖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這座生於古驛道、興于對外開放的城市正站在“十四五”開局的歷史節點上,緊扣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口岸優勢,不斷加快打造中國北方一流口岸城市步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著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杏花飄落、楊柳依依,立夏時節的二連浩特生機勃勃,市中心東北9公里處的鹽池西北坡,一道道圍欄在青草間隨勢蜿蜒向前,一處古驛站遺址被妥善保護。伊林驛站曾坐落於此,數百年來與鹽池相伴、同古道相依,默默守護口岸小城四季之美,見證這裡風雨變遷。

  依託晚清時期伊林驛站遺址為原形建造的伊林驛站博物館就在遺址不遠處,館內翔實的史料、珍貴的歷史圖片以及承載時代記憶的實物,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厚重的驛站文化歷史畫卷。在伊林驛站廳,講解員正向遊客解説一張伊林驛站的老照片,畫面中客房、物資庫、菜窖、電報房等房屋錯落有致,電話線、電線桿清晰可見,屋前停放著貨物和勒勒車,一派繁忙景象。“有著800多年曆史的伊林驛站,不僅是張庫大道的重要節點,更是二連浩特古老歷史的印證……”伊林驛站的往日輝煌從解説員口中娓娓道來,火車的鳴笛聲從窗外頻頻傳來,在氣勢恢宏的博物館內,驛站古老的歷史與口岸繁榮的當下交織在一起,伊林驛站的光芒頃刻間交相輝映地涌入眼底……

  歷史上,二連浩特是茶葉之路、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節點。元朝時期,有一條由大都(今北京)經上都(今正藍旗)、哈喇和林(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等地通往歐洲各國的驛路途經二連浩特,並在當地設了玉龍棧;清朝時期,該驛站成為內地商賈前往北方草原進行茶葉以及其他物品交易的重要站點,當時稱“伊林”驛站;1899年,在此架設通往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的電話線,並設立電報局;1918年,張家口至庫倫的汽車運輸線路開通,伊林驛站為這條汽車運輸線上的重要站點,汽車站名為滂北站。

  “張庫汽車客貨運輸線路以商業運輸為主,從張家口出發到達庫倫需要4天時間,兩地定時對開發車,途經廟灘、烏蘭淖爾、滂江(今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鎮境內)、滂北等多個站點。除旅客運輸外,從這條線路上多出口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主要進口皮毛、藥材等貨物。”二連浩特市國家地質公園原負責人寧培傑表示,張庫公路是我國第一條國有公路,對於當時有出境需求的人員來説,選擇這條道路會更加便捷。

  如寧培傑所述,張庫大道所經的大部分地區都在錫察草原,並且向錫察草原腹地輻射,這些對錫察地區不能不産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蘇聯十月革命之後,這條通道對傳輸革命思想,擴大中國共産黨對錫察地區的影響産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據史料記載,為“靠近蘇蒙,培養幹部,爭取援助”,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分別制定過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便捷的張庫大道的滂江、滂北等地已具備電報、電話的現代通訊條件等諸多便利因素,使中共中央選擇這條通道作為向北發展的重要秘密交通線之一。

  1925年10月,多松年、烏蘭夫等5人受中共北方區委選派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途經伊林驛站;1926年1月1日,馮玉祥迫於日益險惡的國內形勢提出和平呼籲,通電辭職,3月20日取道平地泉(現集寧)經蒙古前往原蘇聯訪問,期間曾在伊林驛站落腳;1934年初,吉雅泰和助手畢力格巴特爾混在旅蒙商人中越過中蒙邊境,從二連浩特經四子王旗回到土默川家鄉開展革命鬥爭……在中國革命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産黨很多重要幹部由此來往莫斯科、烏蘭巴托,許許多多的進步青年也由此出國尋找真理,這個曾經的紅色交通線上的重要站點為中國共産黨的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清脆悠遠的駝鈴聲到中歐班列長龍般呼嘯而過,由紅色交通線上的重要節點發展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歷經數百年的古驛站見證著二連浩特這片土地變遷與發展。如今,這座生於古驛道、興于對外開放的城市正站在“十四五”開局的歷史節點上,緊扣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口岸優勢,不斷加快打造中國北方一流口岸城市步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書寫著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 作者:劉阿芳 耿敏 蘇日嘎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