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大規模沙塵暴頻襲 北京今後還會有沙塵暴嗎

發佈時間:2021-05-26 10:26:57丨來源:工人日報丨作者:王冬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儘管北京周邊的風沙源治理工程已有成效,但荒漠化防治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當務之急是加強國際合作。

北京還會有沙塵暴嗎?

沙塵形成通常需要3個基本條件:沙塵源、大風、不穩定的大氣層結狀態。只要具備這些基本條件,北京等北方地區必然會有沙塵暴存在。儘管北京周邊的風沙源治理工程已有成效,但荒漠化防治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當務之急是加強國際合作。

今年以來,華北地區發生5次較大規模的沙塵暴,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甚至是質疑和爭論:沙塵暴怎麼又來了?沙塵暴何時結束?三北防護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為什麼沒有攔住沙塵暴?

5月19日至23日,記者跟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副司長胡培興等人沿著我國北方萬里風沙線走訪了北京延慶、河北張家口、山西大同和朔州等地的防沙治沙工程,對於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調研。

北京有沙塵暴是長期的

3月15日8時,我國可視的沙塵區面積達到46.6萬平方公里,北京、河北、甘肅等12個省區市受影響,部分地區出現了能見度不足500米的強沙塵暴。這是近10年來影響我國最強的一次沙塵天氣。今年以來,華北地區遭遇了5次大範圍沙塵天氣過程。

“今年春季華北地區沙塵的沙源地主要為蒙古國。目前,蒙古國土地荒漠化已達87%,近年來急劇惡化。”5月20日晚,胡培興在白天實地考察了河北張家口地區的沙漠化治理情況後説。

蒙古國是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國土面積156萬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僅佔國土面積的7.9%。目前,該國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仍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胡培興詳細講解了沙塵形成的原理,他説:“沙塵形成通常需要3個基本條件:沙塵源、大風、不穩定的大氣層結狀態。其中,沙塵源是物質條件,大風是動力源,不穩定的大氣層結為熱力條件。”

今年春季由於蒙古國降水稀少,溫度偏高,凍土在冷空氣活動頻繁期間融化,再加上地面植被稀少,易形成浮土,在蒙古氣旋大風的作用下,很容易將地面浮土揚起,並隨著冷空氣南下進入我國,帶來遮天蔽日的沙塵天氣。

胡培興判斷:“只要具備沙塵形成的3個基本條件,北京等北方地區必然會有沙塵暴存在。因此,北京有沙塵暴存在是長期的,只是規模大小的問題。”

沙塵暴並不意味防沙治沙無成效

針對一些人質疑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功效,胡培興説:“事實上,北京周邊的風沙源治理工程真的有成效,不遇到極端的天氣情況,北京很少能見到沙塵暴天氣,而且沙塵暴的濃度降低,持續時間也非常短。北京等地今年出現的沙塵暴並不意味著多年的防沙治沙白幹了,更不能以訛傳訛地懷疑三北防護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功效。”

據統計,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40多年來,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近20年,累計完成營造林902.9萬公頃,工程固沙5.1萬公頃,草地治理979.7萬公頃。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的大背景是20多年前京津乃至華北地區多次遭受風沙危害。特別是2000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連續12次發生較大的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其中有多次影響北京。其頻率之高、範圍之廣、強度之大,較為罕見,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從2000年啟動,旨在減少首都周邊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工程區西起內蒙古的達茂旗,東至內蒙古的阿魯科爾沁旗,南起山西的代縣,北至內蒙古的東烏珠穆沁旗,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五省(區、市)的75個縣(旗、市、區),沙化土地面積10.12萬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完成營造林752.61萬公頃;2013~2022年,二期工程實施,工程區範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等6個省(區、市)138個縣(旗、市、區)。

北京市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涉及門頭溝、房山、大興、昌平、平谷、懷柔、密雲、延慶8個區,從2013年啟動至今,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人工造林40.9萬畝,封山育林105.9萬畝,人工種草11.7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1474.9平方公里。

荒漠化防治應加強國際合作

沙塵暴長期存在並不意味著應對沙塵暴沒有任何辦法。胡培興介紹説,中國的防沙治沙有非常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同時給沙漠化地區的老百姓帶來了經濟收益。聯合國認為,中國是世界防治荒漠化的“領頭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塵天氣次數年均減少20.3%,植被平均蓋度增加0.7個百分點。

目前,北京市全年空氣品質達標天數由177天增加到240天,沙塵天氣的發生次數從年均13次減少到年均2~3次,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然而,荒漠化防治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被稱為“地球癌症”的荒漠化,威脅著全球三分之二國家和地區、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在全世界,每天約331平方公里土地退化為沙漠或荒漠,導致13億美元經濟損失。

胡培興呼籲:“荒漠化防治當務之急是加強國際合作,發達國家要拿出資金,援助乾旱和荒漠化影響嚴重的發展中國家開展防治。比如,蒙古國的國力有限,是需要大力支援的國家。”

與此同時,胡培興表示,可以借鑒我國防沙治沙經驗,開展全球防治荒漠的經驗分享與交流活動,我國已經多次給蒙古國無償提供技術、經驗等支援。荒漠化無國界,光靠一兩個國家力度是有限的,必須全世界聯動起來,一起遏制荒漠化的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