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走路就會跳舞,會説話就會唱歌。”能歌善舞的西藏群眾在和平解放70週年之際,用歌聲抒懷,記錄歷史。今年62歲的德西美朵被譽為“西藏的夜鶯”,作為西藏女高音藏族歌唱家,在西藏的32載光陰裏,她用歌頌新西藏,讚美新生活。“我的半輩子演藝生涯都是在西藏度過的,因為我的根在這兒,心在這兒。”
在德西美朵還沒出生的時候,她的父母親作為十八軍進藏隊伍中的成員從四川巴塘縣來到西藏。“我出生在西藏山南,當時我的母親是進藏十八軍文工團的文藝骨幹,父母也跟才旦卓瑪老師相交甚好,當時才旦卓瑪老師的演唱第一次讓我感受到了歌曲的魅力。”從此,音樂的種子在德西美朵心中萌發。
德西美朵在家裏講述自己的下鄉故事(5月12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格桑朗傑)
想起幼時的經歷,德西美朵不禁感嘆:“是才旦卓瑪老師讓我愛上了歌唱,把我引到了這條道路上!”
1972年,德西美朵考入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在這裡,她第一次接受系統的訓練,學習民族音樂。1982年,她又考入上海音樂學院聲樂係,將民族唱腔和美聲結合在一起,歌唱技巧也不斷精進,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並參加工作。
“你以後一定要回到西藏去歌唱,那是你的故鄉,為西藏人民去歌唱。”這是父親對德西美朵的期望,而這也成了她從事歌唱藝術的信條。
1989年,德西美朵不顧老師和當地的挽留,毅然決然地回到西藏。
在雪域高原,德西美朵的歌聲響遍每一個角落。1995年,36歲的德西美朵第一次下鄉,“當時一個老爺爺對我説平常只能通過其他渠道聽見你們的歌聲,現在能見到真人演唱,真是太好了。”從此,德西美朵堅定了要到群眾中唱歌的想法,每年的“三下鄉”和各類慰問活動,她從未缺席。
德西美朵在下鄉演唱時和群眾互動 (受採訪者供圖)
在談到下鄉時印象最深的事時,德西美朵笑著説:“當時在那曲演唱,一位老阿媽晚上來找我,手裏還拿著酥油茶、青稞酒和一些吃的東西,感謝我們白天的演出。”在談話中,德西美朵了解到老阿媽早上5點就出發。11點到現場時,演出早已過半。“我當時把她邀請到我的房間,還給她唱了好幾首歌,老阿媽高興壞了,邊聽歌邊喝青稞酒,喝醉後當天晚上就住在我那裏。”
在下鄉途中,德西美朵不僅給群眾演唱,而且還積極向當地老百姓學習民歌。她説:“我希望可以通過我的演繹讓更多人聽到西藏群眾的聲音。”
德西美朵演唱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天上的西藏》《這裡是祖國的高原》《她從雪山來》……每一首都飽含著她對西藏的情感。她説:“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希望能夠用歌曲反映西藏的發展變化和新西藏的美好。”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西藏音樂也在創作、表演交流、教育、人才培養、機構建設、研究等領域取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西藏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原主任、西藏音像出版社原社長彭措青繞表示,西藏本身就擁有很豐富的音樂素材和資源。從西藏和平解放開始,西藏的音樂與時代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從和平解放時期的《大家來慶賀》《歌唱二郎山》《金珠瑪米亞古都(解放軍好)》《藏胞歌唱解放軍》,到改革開放年代的《心愛的故鄉》《阿若康巴》《騰飛的拉薩》等。
近年來,內地聽眾通過《坐上火車去拉薩》《天路》等歌曲了解西藏、嚮往西藏,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和傳播作用。通過中國好聲音等平臺,西藏還涌現出扎西平措等西藏歌手,向外界展現出了西藏民族音樂的魅力。
流行音樂選秀活動最近在拉薩受到追捧,年輕的藏族歌手希望通過這一平臺嶄露頭角,民歌、流行歌曲、説唱等音樂風格悉數登場,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喝彩。
25歲的歌手巴鄧頓珠也一直活躍在各大平臺之上,“在我五年級的時候,第一次聽到了周傑倫的《發如雪》,從此開始喜歡上了音樂。”巴鄧頓珠至今已經出了17首歌曲。
巴鄧頓珠在錄音棚錄製歌曲(受採訪者供圖)
“我希望我們這些年輕的音樂人能讓外界了解,西藏不僅有優秀的民族傳統音樂,還有其他不同的音樂風格。”巴鄧頓珠説。
(文字記者:白少波、格桑朗傑,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視覺/編輯:江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