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張鋼,有空時總會開車沿草原巡查所在區域文物古跡,遇異常情況,他會迅速記錄現場,並撥打電話向文物部門彙報。
這位來自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中年人,是當地馬背文物保護隊成員。
圖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供圖: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雖然名稱中有馬背,但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們一般都騎摩托或開車巡查文物。”21日中午,張鋼這樣對記者解釋説。
張鋼所説的馬背文物保護隊,全稱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簡稱馬背文物保護隊)成立已逾10年。
張鋼在2015年加入馬背文物保護隊,同期的還有兩名牧戶,分別是李兵和張繼平。
“我們3個人都居住在錫林郭勒盟白音庫倫牧場斯格斯太分場,負責巡查當地的金界壕遺址,巡查一圈至少要半天。”張鋼説。
“之所以從事這項工作,主要是盡職守護好文物。”張鋼透露,“實際工作中,儘管文物管理部門會給予電話費等補貼,但我們都是用自己的車,也不會計較得失。”
茫茫無際的錫林郭勒大草原,為何要設立馬背文物保護隊?
記者從錫林郭勒盟文物局獲悉,錫林郭勒盟雖地大物博、人煙稀少,但歷史遺留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岩畫較多。據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當地有不可移動文物1148處,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5處。
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2011年,馬背文物保護隊應運而生,目前已發展隊員近160名。
錫林郭勒盟文物局文物科副科長寶妹介紹説:“馬背文物保護隊是由具有一定基礎條件、責任心強、素質較高、有文物保護意識的農牧民自願加入的志願服務性質的基層文物保護隊伍。”
隊員們在日常的生産、生活中,以流動形式,不定時地對田野文物進行管護,同時還進行文物保護的宣傳工作。
為了鼓勵隊員們的積極性,當地政府為隊員們配備了棉大衣、雨衣、手電筒、背包、望遠鏡等物品;2017年起開始為隊員補貼電話費;個別旗縣文物部門還為隊員發放補助、裝備。
成立逾10年的馬背文物保護隊,已經成為當地文物保護的“利器”。
近年來,當地文物部門累計接到馬背文物保護隊報案100余次,經各地文物部門核查,文物破壞損害案件20余次。目前,該盟文物盜竊和破壞案件呈下降趨勢。
寶妹介紹説,馬背文物保護隊還制止了一些企業施工中破壞金界壕、古墓葬、古建築的行為,並成功追回被盜文物200余件,抓獲文物犯罪分子10余人。
2013年,馬背文物保護隊成功保護一座北魏時期古墓葬,該墓葬出土了1500年前的漆棺及金、銀、鐵、陶、絲織品、漆器150余件。據專家介紹,該墓葬對於研究草原文化有重要意義。
張鋼表示,馬背文物保護隊這種形式很適合當地特點,同時也能深入到群眾中去。“因為很多古墓葬、古遺址就在牧民家的草場內,所以發動牧民實施保護十分便捷,也切實可行。”
馬背文物保護隊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取得的成績獲得了各方認可和稱讚。
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在文物法頒布實施30年和長城保護調研中,對馬背文物保護隊給予肯定,並提出這是探索田野文物保護的新舉措。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長城保護情況調研組團長陳奎元對其給予高度評價。他提出:“馬背文物保護隊適合在內蒙古地區遼闊的草原、荒漠、戈壁地區的文物進行巡查看護。”
陳奎元建議將該做法進行推廣、宣傳和發展,進一步規範和壯大這支隊伍,為保護文物遺産做出積極努力。
(作者:李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