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留學生到牧場主:“草原的吸引力實在太強了!”

發佈時間:2021-01-20 17:51:14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張慧玲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儘管家庭牧場才起步兩年,小兩口年純收入已達到25萬元。

“我倆是學流行音樂的,上完大學之後,選擇回鄉創業,當一個純粹的牧民,這對我們年輕人來説,是個艱難的抉擇。”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旗巴彥胡碩蘇木賽罕淖爾嘎查26歲的牧場主尼嘎塔日拉説。

他和妻子彥吉瑪都是留學生,從蒙古國烏蘭巴托文化藝術大學畢業後,兩人開始思考出路:是回國留在大城市搞音樂,還是回到大草原過休閒自在的生活?

恰逢此時,錫林郭勒盟綜合考慮市場需求、經濟效益、生態保護等方面因素,提出了轉變生産經營方式的“減羊增牛”戰略。養什麼牛,養多大規模,甚至養什麼畜種,均尊重農牧民意願,由農牧民自己決定,不攤派任務、不下達指標。

這個消息讓他們喜出望外,大膽做出決定:回到嘎查建個生態家庭牧場。2016年,尼嘎塔日拉和彥吉瑪回到牧區,把生活的目標和夢想都投進了遼闊的草原,“草原的吸引力實在太強了!我們要讓夢想在草原上開花,讓生態家庭牧場成為家鄉振興的‘領頭羊’。”尼嘎塔日拉信心十足地説。

兩人結婚時,尼嘎塔日拉繼承了父母的4500畝草場,彥吉瑪帶來2000畝草場。這成了這對年輕夫婦發展家庭牧場的資本。“我認為養牛就要少養、精養,以前家裏原有200多頭土牛,但我覺得這些牛跟不上時代了。”尼嘎塔日拉説,“2018年,我用40頭澳大利亞西門塔爾牛換掉了150頭土牛。當年,我申請了家庭牧場。”

這個想法切合錫林郭勒盟畜牧業發展的方向。政府倡導積極探索牧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路子, 培育家庭牧場新型牧業經營主體。家庭牧場主要以一家一戶為經營單位,以圍封禁牧、草地改良改造、人工種草種灌為手段,以恢復草牧場植被、提高産草量為前提,以草畜平衡為基點,以舍飼半舍飼的養殖方法為切入點,以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目的,形成家庭生産經營模式和生態建設模式。

申請很快有了回復,尼嘎塔日拉馬上行動,自己籌款30%,政府出資70%,蓋了儲草棚和400平方米的棚圈。

據尼嘎塔日拉講,為充分調動農牧民發展家庭牧場的積極性,錫林郭勒盟對家庭牧場給予協調貸款、項目支援、政策傾斜,還進行技術幫助,給配齊各項基礎設施,這些政策使像他一樣的牧戶家庭特別受益。

尼嘎塔日拉搞家庭牧場,特別注重保護草場,將家裏的草場劃分為4個不同的片區用來輪牧。這樣就可以在小範圍內實現轉場放牧,對草原生態系統也是一種保護。

“去年雨水好,草長得茂盛,牛羊在自家草場就吃個管飽。”尼嘎塔日拉笑著説。

無論是西門塔爾牛還是土牛,尼嘎塔日拉都給上了農業保險,每頭牛每年100元,提高了抗風險能力。

儘管家庭牧場才起步兩年,小兩口年純收入已達到25萬元。“今年打算再買40頭西門塔爾牛。當初回鄉創業這條路真是走對了。”尼嘎塔日拉伕婦欣喜地説。

(作者:張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