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沙塵暴災害應急體系日益完善

發佈時間:2021-04-02 16:36:2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遲誠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沙塵暴隨時可能再次席捲而來,我國沙塵暴災害應急體系正在一次次實戰檢驗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逐步走向科學與完善。

3月中旬以來,兩輪從蒙古國起源的沙塵天氣先後登陸我國,對我國北方地區造成較強沙塵影響。

市民普遍感受,今春沙塵天氣強度和頻率比以往同期相對多一些。但因為預警預報資訊超前精準,各方面都做好了應急準備,目前我國尚未發生因為強沙塵天氣而造成的重大損失。

沙塵暴隨時可能再次席捲而來,我國沙塵暴災害應急體系正在一次次實戰檢驗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逐步走向科學與完善。

沙塵暴災害及時預警預報

3月的最後兩天,北京市民明顯感覺到沙塵天氣大幅好轉。

國家林草局發佈的沙塵暴應急工作資訊日報裏也提到,31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中南部、陜西關中平原、山西中南部、江蘇的部分地區仍有浮塵天氣。

這是今年自2月下旬以來,國家林草局報告的第55期沙塵暴應急工作資訊。

國家林草局和中國氣象局從2003年起就建立起春季沙塵天氣趨勢會商機制。近年來,氣象預警資訊日益及時準確,國家林草局第一時間開展沙塵暴災害預測預報和應急處置工作。兩部門在重點預警期實時進行滾動會商,及時向社會發佈資訊。

數十張每半個小時發回來的靜止氣象衛星沙塵監測圖像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沙塵流動軌跡動圖。通過這幅動圖可以清晰看到,黃色沙塵從蒙古國起源逐步向我國北方地區移動的路徑。

在每一份沙塵暴應急工作專報和週報裏,有受影響的地區區位資訊、人口數量資訊、受影響土地面積,還包括氣流的動向研判、發生原因等。根據衛星影像和地面監測資訊綜合評估,會有精確到時刻的氣流移動軌跡、能見度情況、風力情況、PM10濃度預測等,這些資訊對於沙塵暴災害的防護和應急處置至關重要。

沙塵暴災害應急技術實現“天地人”一體化

每一條沙塵暴應急處置資訊的背後,都是天網、地網、人網的同步監測,是對海量數據的挖掘與分析。

“天網”是指風雲4號、葵花8號靜止氣象衛星和其他衛星數據。“地網”主要是沙塵暴地面監測站數據,包括PM10、TSP、降水量、溫度、風速、風向等以及自建站監測數據。“人網”是我國在北方沙塵源區和路徑區組建了一支近600人的資訊員隊伍,開發了資訊報送手機客戶端,實時共用地面沙塵資訊。

天網、地網、人網匯聚的資訊將通過大數據中心進行數據融合、挖掘與分析,進行沙塵天氣時空無縫識別,並對沙塵天氣的影響範圍、持續時間、移動速度和社會經濟影響等進行評估。

“我們優化了沙塵識別演算法,實現了沙塵夜間識別功能,讓沙塵天氣監測連續且精準。”國家林草局荒漠化監測中心孔祥吉介紹。

位於內蒙古澄口烏蘭布和沙漠邊緣的沙塵暴地面監測站是沙塵天氣應急處置的“關鍵哨口”,辛智鳴是一位已經在這裡堅守15年的沙塵暴應急資訊員。

辛智鳴告訴記者,機器自動監測風向、風速等自然因素,人工監測主要通過半自動儀器對沙塵總濃度、TSP 、PM10、PM2.5等數據進行監測。

這些數據經過蒐集處理和監測員的綜合分析,通過專門研發的沙塵暴災害應急處置短信平臺手機端報送國家林草局。

每次沙塵天氣過後,辛智鳴都要登上50米高的鐵塔採集沙源樣本。這個鐵塔在不同高度設立了18層的取樣設備,有水準和垂直兩個方向。每次沙塵天氣過後,都要把這些沙塵樣本蒐集起來,對不同高度、不同濃度的沙塵進行比對分析。“我們希望這些樣本研究能對沙塵暴災害精準預警發揮作用。”辛智鳴説。

3月28日早上6點,河北張家口沙塵暴應急資訊員張瓊就趕到位於萬全區李青莊村東的張家口沙塵暴地面監測站,進行沙塵觀測。

張家口是首都北京的上風口,沙塵監測容不得半點馬虎。張瓊説,每年上半年都不敢離開張家口半步,時刻為沙塵暴應急做準備。

沙塵暴災害應急體系能力逐步提高

正在建設的沙塵暴災害應急處置管理平臺將建立4個子系統,分別是沙塵暴感知數據支撐系統、監測分析與評估系統、災害應急管理系統和感知服務系統,還將建立監測數據及産品庫和災害評估數據庫。

隨著這些平臺的建立和完善,我國沙塵暴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將顯著提升。

目前,我國以荒漠化、沙化宏觀監測為主,年度趨勢監測、定位監測、專題監測為補充的綜合監測體系已經建立。作為正在建設的國家林草局生態網路感知系統的重要組成,沙塵暴災害應急體系正在逐步完善,未來將實現塵暴災害應急工作更加精準、及時和智慧,為沙塵暴應急處置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以5年為週期,我國進行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宏觀監測,更新全國荒漠化土地“一張圖”,全國沙化土地“一張圖”。正在進行的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直接參與調查技術人員3000余人,建立現地圖片庫46.53萬個,採集照片逾189.42萬張,區劃圖斑數量5147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