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平提案建議:把內蒙古創建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北方樣本"

發佈時間:2020-05-21 23:24:15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王金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多年工作在內蒙古並持續關注生態環保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提案建議:將內蒙古納入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打造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北方樣本”。

生態興則文明興,重視生態環保已成為世界共識。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美麗中國建設也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指標。2016年設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步履鏗鏘,取得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果,綠水青山相映成趣,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多年工作在內蒙古並持續關注生態環保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繼續關注生態。他認為,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有代表性,可試驗、可複製、可推廣,並提案建議:將“護心守邊”的內蒙古納入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先行先試,打造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北方樣本”。

5月21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攝影:新華社記者 李濤)

中國網5月21日訊(記者 王金梅) 21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今年準備了兩篇提案,分別為“關於支援內蒙古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議”和“烏梁素海河湖連通提案”。

5月21日晚上,參加完開幕會和小組會的任亞平接受中國網記者電話採訪。令他感到非常意外而高興的是,他今年提案關注的兩個話題,非常巧合地也被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列為了全團建議。“這將極大地有助於推動相關建議得到關注、重視和落實。”任亞平説。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係內蒙古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也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要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拍攝于2019全國兩會)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天然草原面積13.2億畝,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佔全區國土面積的74%;林地面積6.75億畝,森林覆蓋率22.10%。

廣袤的草原上,上面是綠綠的草,下面是黑色的煤;上面是“綠水青山”,挖下去是“金山銀山”……“資源型地區如何轉型?”“如何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怎樣保護好祖國北疆這道生態安全屏障?”這是內蒙古發展面臨的大問題,也是任亞平工作和政協履職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護心守邊”的內蒙古應先行先試打造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北方樣本”

內蒙古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87%的國土面積劃定為限制開發區域,為了更好地發揮“護心守邊”作用,內蒙古擬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全區國土面積的51.4%,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實現“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

儘管內蒙古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不少突出問題:生態保護建設任務依然艱巨,全區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佔國土面積的62.5%,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面積達61.2%;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有待突破,粗放的發展方式未得到根本改變。

內蒙古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迫切需要就生態文明重大制度、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的瓶頸問題開展先行先試,打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北方樣本”。

位於大興安嶺南段西坡,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南端,西臨呼倫貝爾草原的紅花爾基樟子松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如何把資源豐富的優勢和生態脆弱的劣勢扭轉為美麗發展雙贏?”

建設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積極推行草原補獎政策,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努力把畜牧業“主戰場”由草原轉向農區、半農半牧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增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為我國北方地區流域、山脈、沙漠生態建設與科學利用發揮示範作用。擬開展牧區現代化試點,探索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牧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新模式;開展林業綜合改革試點,探索新時期林業保護建設新機制;開展高原內陸湖泊及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試點;探索恢復良好水生態環境新模式。

內蒙古積極推行草原補獎政策,努力把畜牧業“主戰場”由草原轉向農區、半農半牧區

建設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發展實踐區。資源豐富的優勢和生態脆弱的劣勢一直是困擾內蒙古發展的一對突出矛盾,如何化劣勢為優勢,美麗與發展雙贏?內蒙古正在嘗試將“+生態”理念融入産業發展全過程、全領域,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構建綠色産業體系,探索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新路子。擬開展現代能源經濟試點,構建安全、綠色、集約、高效的清潔能源供應體系;開展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試點,探索綠色轉型新機制;開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試點,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新機制。

中國滿洲裏國門

建設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引領區。俄羅斯、蒙古國和內蒙古山水相連、地緣相親、文化相近,人民交往交流密切,應進一步深化與俄羅斯和蒙古國在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探索祖國北方邊境地區森林、草原、河流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新途徑。以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為載體,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合作,打造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和中國貢獻的國際交流合作重要窗口。

為此,任亞平建議:

一是建議將內蒙古納入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範圍。從生態功能類型上以及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瓶頸,內蒙古都有別於目前已批復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蒙古有需求、有條件、有基礎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工作,也有責任在第二批生態文明試驗區創建期間,為國家打造北方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樣本。

二是請國家相關部委繼續在試驗區方案編制方面給予大力指導。內蒙古提出了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初步確定了試驗的主要方向和重點任務,在積極爭取國家批復的同時,正開展現代化牧區建設、高原內陸湖泊治理、大興安嶺已墾森林草原退耕還林還草等方面的試點示範,但也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需要國家給予指導。

三是建議中央財政加大對內蒙古轉移支付力度。內蒙古有43個旗縣(市、區)約77%的國土面積確定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域,是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2018年區域戶籍人口約809萬人,可用財力僅為581.7億元,中央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對保障區域地方政府基本服務保障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

內蒙古第一大湖——呼倫湖(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相關報道•任亞平近年全國兩會關注】

【2019年】任亞平:建議內蒙古2000余萬畝已墾森林草原退耕 還北疆山青草綠

【2018年】任亞平:民族地區生態建設與保護只能加強不能弱化

【2017年】任亞平:要加快推動農村改革與發展

【2016年】任亞平:突出導向 找準短板 抓住難點 針對關鍵 建言獻策

【2015年】任亞平:建好祖國北疆生態屏障 為生態環保多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