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攝影:李學仁)
中國網3月4日訊(記者 王金梅) 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會議主持人汪洋參加了中共界委員聯組會。汪洋在認真聽取委員們的發言後指出,黨的十九大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對人民政協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要堅持黨對政協工作的領導。中共界委員要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協商中推進合作,在協商中增強團結,在協商中實現黨的領導。要加強與黨外人士的合作共事。要全面增強履職本領,切實加強學習,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在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和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上作表率。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中共界委員聯組會現場(攝影:姜貴東)
在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主席任亞平就“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問題”作了發言。任亞平認為,民族地區既是資源富集區,也是生態屏障區、自然災害易發區、生態環境脆弱區。當前民族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基礎還不穩固,正處在好轉與惡化的相持階段,內蒙古的生態保護與建設離不開國家進一步的支援。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弱化,資金投入只可增加不可減少,支援政策只宜延續不宜中止。任亞平建議,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和防沙治沙力度,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補償標準,完善能耗和污染指標分配方式,築牢民族地區生態屏障。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主席任亞平就“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問題”發言(攝影:姜貴東)
以下為任亞平發言內容摘編:
十九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極為重要位置。民族地區既是資源富集區,也是生態屏障區、自然災害易發區。全國2740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其中107萬平方公里分佈在5個自治區以及25個自治州。以內蒙古為例,全區有3.73億畝森林,大興安嶺林區主體在內蒙古境內;有13.2億畝草原,超過全國草原面積的1/5;有百公頃以上規模的濕地6400萬畝和全國最為豐富的濕地類型;是遼河、嫩江等水系的水源地,是保護華北東北、拱衛京津的天然生態屏障。國家和內蒙古主體功能區規劃中,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佔到全區的86.9%,相當於祖國正北方有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主要承擔生態功能。生態環境脆弱也是民族地區共有的特點。比如,內蒙古水資源量僅佔全國1.95%,且時空分佈不均。年降水量35-550毫米,蒸發量1000-3000毫米。分佈著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之一,生態中度以上脆弱區域佔全區的62.5%,生態保護與建設任重道遠。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月考察內蒙古時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要求“積極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要求內蒙古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先行先試。內蒙古黨委、政府始終牢記黨和國家重托,把生態保護與建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了力量。全區70%的面積劃入重點生態功能區。完成了林業生態“四條紅線”(林地和森林、濕地、沙區植被、物種紅線)、8.8億畝基本草原和9330萬畝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水資源“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覆蓋全區。率先出臺自然資源資産産權、生態保護績效評價、自然資源資産有償使用、自然資源資産管理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目前,生態整體惡化趨勢緩解,局部地區(治理區)明顯好轉。
為此,任亞平建議:
一是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以內蒙古為例,目前尚余255萬畝嚴重沙化耕地、以及歷史上開墾的1127萬畝非基本農田未列入國家退耕規劃,還有十年前第二次土地調查認定的部分基本農田也沙化嚴重,急需退耕。建議國家將以上類型耕地分批納入退耕還林還草範圍,並按現行工程補助標准予以補貼。
二是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以內蒙古為例,國家每年安排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任務500萬畝、114萬畝和154萬畝,均為規劃任務量的1/2,建議國家足額安排。同時將人工造喬木林生態工程補助標準由每畝500元提至1200元,灌木林由240元提至700元,飛播造林由160元提至260元,對衝用工成本和物價上漲。
三是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補償標準。以內蒙古為例,2016年中央財政下達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32.63億元,僅佔對應地區財政支出的3.4%,補償遠低於傳統産業效益,影響地方保護生態積極性。建議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並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按照産業準入負面清單要求退出的企業給予獎勵補償和安置補助。
四是完善能耗和污染指標分配方式。民族地區大規模輸出電力等清潔能源,為國家能源安全做出貢獻,但能耗和污染排放都計在當地,節能降耗形勢嚴峻。以內蒙古為例,2017年外送電量1357億千瓦時,佔發電量的34.4%。據測算,終端消費區域每接收1000萬千瓦容量的電力,每年可減少當地燃煤2368萬噸,減少煙塵排放1.8萬噸、二氧化硫11.4萬噸、氮氧化物12.1萬噸、二氧化碳4737萬噸。建議國家對能源生産與消費區域實行差別化節能減排考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