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情況的好轉,各地計程車、公交車、客運班車逐步地恢復運營,方便了復工人們的出行。在過去,草原除了以上的交通工具,還有另一種特殊的交通運輸工具——勒勒車。蒙古族有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方式,勒勒車是他們頻繁搬遷時的重要交通工具。
勒勒車是草原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産生的智慧結晶,據説,幾千年前,最初是由阿爾泰山北麓的斯基泰人發明並使用勒勒車,到成吉思汗那個年代時,勒勒車在蒙古族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戰爭時,勒勒車則常常被作為戰車,用作馱運軍隊輜重;平時,勒勒車則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人們用它拉水、運輸貨物、遷居。
在蒙古語中勒勒車叫“特爾格”,草原民族眾多,每個民族對勒勒車的命名有所不同,如“哈爾沁車”、“轆轆車”、“羅羅車”、“牛牛車”等。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有對勒勒車的記載:“除了四輪車子外,他們還有一種兩輪的優質車子,也同樣用黑氈子蓋著,並且製作的也十分精巧”,勒勒車的特點是車輪高大,輪子的直徑將近1.4米左右,相當或超過了當地牛的高度,因此即使在下雨天,坐在車裏的人也不會感到潮濕,而且相比于四輪車,兩輪的勒勒車更適合在山路、沙漠、沼澤和雪地上行走,適應于草原獨特的地理環境。
根據用途對其還有不同的命名,如拉水的車可以稱為水車,放秸稈及牛糞這些燃料的車稱為柴薪車,裝食物及衣物的車稱為箱子車,有車棚的車稱為稱為篷車,在遷徙時,老人和小孩就可以到篷車內休息,還有幾輛車是拉蒙古包的的,最後還要留幾輛空閒的勒勒車以備不時之需。一個家族有十幾輛甚至幾十輛勒勒車,因此碰到蒙古族在遷徙時,總可以看見龐大數量的車隊浩浩蕩蕩地前行,十分壯觀,故有“草原列車”之稱。
由於蒙古族搬遷頻繁,一般到了新家後,生活物資從來不卸下來,柴薪車、箱子車直接當做各自物品的庫房,這些不用做出行的勒勒車,還可以將車輪連接擺放,作為柵欄,美觀實用。其他備用的勒勒車,則在出行、婚喪喜宴中得到使用,勒勒車對遊牧民族的文化及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於他們來説,勒勒車既是車又是家,在生活和文化各個方面都有它的參與,勒勒車裝載著牧民的希望,是牧民的福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勒勒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想要一睹這一古老文明産物的風采,只能去遊牧文化保存好的地方。錫林郭勒草原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遊牧文化與民族風俗,近幾年更是打造了極具地方特色、蒙元文化的精品草原旅遊景區,在景區就能夠親身感受乘坐勒勒車在草原遊蕩的遠古感覺。
(來源:哈布其蓋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