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讓時光陪伴的美好叫作“去西藏”

發佈時間:2019-11-19 10:01:56丨來源:中國西藏網丨作者:胡慶軍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在山之巔,在水之源,有一種讓時光陪伴的美好叫作“去西藏”,讓夢想接近天堂,讓歲月承接傳統和文化信仰。

在山之巔,在水之源,有一種讓時光陪伴的美好叫作“去西藏”,讓夢想接近天堂,讓歲月承接傳統和文化信仰。

西藏是藏羚羊的搖籃,是牦牛的樂園;西藏是藍天,白雲,是神奇的世界。去西藏,感悟每一顆石子,感悟每一滴水,感悟這片土地的日新月異。

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西藏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

到西藏去,看藍天白雲、看雪山草地、看蒼鷹駿馬、看牦牛羊群、看寺廟輝煌、看經幡招展,看一個個村莊、看一塊塊農田、看一片片牧場,那是一幅幅自然的、流動的、神奇的畫,那是很多人夢中的天堂。

西藏,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聖地,那份神聖是語言無法描述出來的。在寺廟旁、在街道邊、在山路上,隨時可以遇見或朝拜或轉著經筒的人,那樣的虔誠,讓人感動、感慨,那份虔誠,是人們把一種渴望刻入到自己的骨髓。

你看,西藏的天是用珠穆朗瑪峰的雪蘸著唐古拉山脈的水擦過的嗎?

一直以來,很多人渴望能夠踏上這片廣袤、蒼涼而神秘的土地,去靜靜地感悟歷史的滄桑和厚重,在尋覓那一幅幅壯美的畫卷。

喜馬拉雅的冰川塑造了山谷,塑造了湖泊,滋潤了草原、大地,也滋潤了人們的心田。陽光是西藏永遠的主題,這裡是被陽光剝奪了陰影的世界。有時,你會感到陽光在你凝眸的一剎那間綻放,為你的旅途留下濃墨重彩。

然而,西藏不僅僅是布達拉宮、大昭寺、甘丹寺、薩迦寺、扎什倫布寺,也不僅僅是藏王墓、古格王國遺址、大唐天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伴隨著雪域高原的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區成立、改革開放等重要歷史時期,這片高原上的人們持之以恒拔窮根,砥礪奮進奔小康,在中央政府的特殊關懷下,在全國各省市和中央企業的大力支援下,走上了與全國一道和諧快速的發展軌道,譜寫了一曲脫貧奔小康的樂章。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面對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局面,進藏工作人員和人民解放軍發放無息或無償農牧貸款,扶助群眾生産;免費給群眾看病,開辦中小學,關心人民健康和文化教育;以工代賑增加群眾收入,發放佈施開展救濟。

如今的西藏,正在剝去神秘的面紗,展示著這裡的幸福和安康。喝著酥油茶、聽著廣播、吃穿不愁,幸福洋溢在每個藏族百姓的臉上。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貧困人口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社會發展水準進一步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要求,緊緊圍繞“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標,著力攻堅,大力發展農畜産品加工業,拓展産業功能,推進鄉村旅遊和商貿流通等新産業、新業態,重點打造出了青稞、牦牛等特色扶貧産業,初步破解了産業選擇難、推進緩、見效慢等困局,扶貧産業成為貧困群眾增收主渠道的作用初步顯現。

西藏,是人們魂牽夢縈的高地。潔白的哈達,寬廣的帳篷,熱烈的篝火,激情的舞蹈,嘹亮的歌聲,讓你隨時在文字和目光裏找尋,找尋蜷縮了很久的快樂,找尋生命裏寄存的風景,打撈那些被遺忘了的感動。然後將它們過濾,沉澱,在流年裏絢麗成格桑花。

(作者:胡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