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誤“添綠”:中國北方著力推進國土綠化

發佈時間:2020-03-20 09:35:00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張雲龍 于嘉 趙澤輝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現在正是種植梭梭的最佳時節。”這名來自甘肅省民勤縣的造林工人説,“受疫情影響,開工推遲了幾天,我們正抓緊整地、挖坑,與時間賽跑。”

   50歲的王長紅身著棉衣、戴著線帽和口罩,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嫺熟操作栽樹打坑機,飛速旋轉的螺旋鑽頭在沙地上挖出一個個整齊排列的樹坑。

  “現在正是種植梭梭的最佳時節。”這名來自甘肅省民勤縣的造林工人説,“受疫情影響,開工推遲了幾天,我們正抓緊整地、挖坑,與時間賽跑。”

造林施工隊在阿拉善右旗的沙地上挖樹坑(受訪者供圖)

  王長紅正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阿拉騰朝格蘇木造林施工。他每天能挖近2000個樹坑,涵蓋50畝沙地。“幹活挺辛苦,不過收入還行,又能綠化土地,覺得很值。”他説。

  巴丹吉林沙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境內,面積4.4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三大沙漠,也是北方沙塵暴主要策源地之一。 


造林施工隊在阿拉善右旗進行種苗前的準備工作(受訪者供圖)  

  多年來,為改善生態環境,中國採取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沙育林等多種方式在沙漠周邊播綠,遏制沙漠移動拓展。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形成日趨厚實的鎖邊林帶,流動沙丘趨於固定,局地環境得到改善。

  梭梭常見於沙漠地區,抗旱耐寒,阻擋風沙。根據阿拉善盟林業工作者多年經驗,每年三四月份栽植的梭梭苗成活率最高。

  “今年復工遲,就多安排了人員和設備。”王長紅所在的造林施工隊負責人付俊年説,往年2月下旬準備,3月中旬種苗。為疫情防控需要,今年推遲到3月4日開工,準備階段的施工人員由5人增至8人,目前完成近5000畝沙地整理、挖坑。

  3月15日起,付俊年將帶著30多名工人開始種梭梭苗,預計4月底前完成1.4萬畝種植任務。

  阿拉善右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石福年説,目前全旗有十多個造林施工隊、80多人、60多臺機械從事人工造林前期工作,已完成超過80%工作量。


一排排整齊的樹坑向遠方延伸 (受訪者供圖)  

  在造林的同時,各施工隊人員每天定時測量體溫,由專車接送,並實行分散作業、分散就餐和分散居住。

  據阿拉善盟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陳君來介紹,全盟今年計劃完成營造林生産任務131.5萬畝,春季造林作業設計、落實地塊、苗木供應等前期準備工作正在展開,重點區域綠化、義務植樹等活動的策劃和部署也在積極推進。

  在抗擊疫情的基礎上,春季綠化行動也在內蒙古其他地方緊鑼密鼓地開展。眼下,包頭市青山區農牧局副局長王天理忙著對接造林施工公司,確定今年的6000畝綠化地塊,協調企業組織工人在做好防控的基礎上復工。

  王天理説,3月15日機械設備開始進場平整綠化土地,並對以往栽植的6.76萬畝林地、665萬株苗木進行養護。

  2019年,內蒙古完成營造林1363萬畝、種草3210萬畝,超額完成年度目標。近日召開的全區林業和草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確定今年營造林任務目標1297萬畝,種草任務目標1500萬畝。

  內蒙古林業和草原局局長牧遠説,自治區將加強種苗、草種基地建設,建設中國草種資源庫,並積極推進重點實驗室和生態站建設,加強科技創新,依託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資金推進成果轉移轉化。

  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內蒙古森林草原生態狀況持續好轉,全區森林覆蓋率由2013年底的21.03%提高到2018年底的22.1%,荒漠化沙化防治成效明顯。

  隨著氣溫回升,中國北方其他省區也掀起新一輪綠化熱潮。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治沙人組織當地群眾共同在騰格裏沙漠南緣開展壓沙造林,他們計劃利用一個多月時間完成春季壓沙造林7000畝。

  不少人在疫情期間還用智慧手機上的“螞蟻森林”等平臺積極參與線上“雲植樹”。

  “我去年參加的一些造林工作,就有來自‘螞蟻森林’的資金支援。”王長紅説,“我似乎能感到‘捐樹者’的關心,在種苗時更帶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