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盟:飛播二十載 沙地變綠州

發佈時間:2019-09-26 09:00:00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張時浩 何傑 李福生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1996年錫林郭勒盟就開始了飛播造林,歷經初試、中試和大面積推廣三個階段,積極研究和探索渾善達克沙地飛播造林技術和方法,建立完善了一整套飛播造林的新機制,達到了飛播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的目標。1996至2019年,錫林郭勒盟累計完成飛播造林面積546.8萬畝,20年來,茫茫沙海變為綠州,有效地改善了沙區的生態環境。

1996至2019年,錫林郭勒盟累計完成飛播造林面積546.8萬畝,飛播區內植被蓋度由3%— 12%增加到30%— 80%,並有近三分之一已成林,20年來,茫茫沙海變為綠州,有效地改善了沙區的生態環境。

1996年錫林郭勒盟就開始了飛播造林,歷經初試、中試和大面積推廣三個階段,積極研究和探索渾善達克沙地飛播造林技術和方法,建立完善了一整套飛播造林的新機制,達到了飛播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的目標。多年來,全盟各級政府以及林業部門把飛播造林與人工造林放在同等地位,堅持封、飛、造結合,注重綜合治理成效。對飛播區均採取架設高標準機械圍欄,制定管護制度,封禁5年,5年後再有計劃地進行人工打草或適度放牧。

研究和推廣飛播新技術,提高飛播的科技含量。為保證工程品質和成果,不斷探索和應用符合實際的工程技術,強化科技支撐,飛播季節盟旗兩級林工站技術人員深入生産第一線,把科研、推廣與生産相結合,積累了一定的科學數據和經驗。強化管理,特別是對播區的選擇、飛播植物種的確定、播種量的確定、混播比例、播期選擇以及沙障設置確定了嚴格的執行標準。在生産中重點應用三項技術:對所有的種子(大粒)均採用了多效復趨避劑、ABT生根粉包衣處理;在全盟的飛播作業中全部採用GPS導航結合交叉式飛行作業方式、取消了地面信號,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保證了落種準確率85%以上;正鑲白旗、鑲黃旗、蘇尼特右旗、西烏珠穆沁旗在飛播區流動沙丘迎風面播前就設置網格狀機沙障,全面圍封,産生了良好的效果。

加大對飛封全過程的監管力度,確保飛播品質。嚴格飛播作業設計審批制度和審批程式,無作業設計及作業設計不合格的不準施工。從2001年開始,飛播造林項目作業設計均由盟規劃設計資證單位把關完成,自治區主管部門現地審批,規範了作業程式。強化項目區的管理與管護,確保飛播成效。各地均通過人大及政府制定發佈沙地治理與保護和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加強各級政府的行政職能,在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的同時,制定鄉規民約,建立健全各級管護組織及網路,結合“三荒”拍賣承包和股份制治理與利用,通過明確責權、利,用利益機制調動農牧民自主治理與管護的積極性。

沙地飛播造林構成了灌草結合的防風固沙體系,飛播區內植被蓋度由3%— 12%增加到30%— 80%,植被的增加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質,增加了有機質含量,灌草長勢旺盛,單位面積産草量成倍增加,緩解了其他草場的壓力,使茫茫沙海變為綠州。實施沙地飛播造林即改變了沙區的自然面貌,也為沙區人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徑。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農牧業生産條件也隨之轉變,有力地促進沙區的農牧業發展,使農牧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 作者:張時浩 何傑 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