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是産糧大盟,每年會産生千萬噸農作物秸稈,當地充分挖掘秸稈價值,探索秸稈的資源化綜合利用,告別了傳統的焚燒還田方式,讓曾經的“包袱”變“財富”,産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效益。
過去的興安盟,每到春種秋收時節,遍地的秸稈一燒了之,霧鎖大地,造成大氣污染。隨著對環保的重視,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成為必然趨勢。農業農村部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近些年,興安盟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
在興安盟振農生物質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內機聲隆隆,經過多名工人輪流操作,一堆堆玉米、水稻秸稈以及紫花苜蓿在大型機械的高速運轉下,被碾壓成飼料顆粒。“這種飼料顆粒加入了食用鹽等配料,營養價值可高呢。”該公司負責人包田喜告訴記者,秸稈飼料化不僅有效處理了廢棄秸稈,還幫農牧民解決了牛羊吃飽肚子的問題。
利用生物堆肥技術,腐爛分解後的秸稈能變成高端肥料。愛放牧(興安盟)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總投資近2億元,打造年産5萬噸炭基肥、1萬噸有機碳肥、3000噸高端木醋液液體肥和生物殺蟲劑項目。該公司董事長于哲偉介紹説,項目全部投産後,公司每年將消耗秸稈量近30萬噸,貧困戶可通過就業和秸稈收入增收,每畝耕地增收100元左右。
粉碎、發酵後的玉米芯和玉米秸稈可用於製作食用菌棒,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秸稈被加工成秸稈瓦等建築材料,秸稈作為原料轉化成生物天然氣……記者採訪發現,興安盟探索出一系列的多元化、資源化利用方式,讓農作物秸稈物盡其用、變廢為寶。
興安盟農牧局副局長付曉秋表示,經過幾年實踐,興安盟已經探索出秸稈飼料化、基料化、肥料化、材料化、燃料化的“五料化”利用方式,串起一條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綠色産業鏈”。
數據顯示,目前興安盟年秸稈可收集總量達660余萬噸,“五料化”綜合利用秸稈量達到569萬噸,可收集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5%,同比增長5%以上。
“秸稈綜合利用不僅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火災發生,還增加了農牧民收入,每人平均每畝增收30元。”付曉秋表示,下一步興安盟還將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發展壯大秸稈産業,爭取到2020年打造成內蒙古自治區或國家級秸稈産業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
(作者:安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