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揚沙天,黃沙如同沙龍一樣席捲而來…”牧民向記者描述青海省祁連縣沙龍灘地區治理前的樣貌,沙龍灘也是因此而得名。很難想像,眼前這風中夾雜青草味的土地曾是那般景象。
如今的沙龍灘地區放眼望去一片青色,其中夾雜著點點白色(攝影:陳延特)
“沙龍”走了,“放牛郎”們的春天來了
沙龍灘地區是位於祁連縣野牛溝鄉的邊麻、大浪、大泉三村夏秋草場。由於上世紀50至80年代的過度放牧等因素,導致該區域110余萬畝的草場中有90萬畝草場出現不同程度退化,55萬畝草場呈現中度退化,最為嚴重的35萬畝草場退化成了黑土灘。
所謂“黑土灘”,就是青海草地退化最嚴重的一種表現形式,因草原植物極度稀疏地表完全裸露的草地,會造成草場揚沙、水土流失、鼠害氾濫等問題,若放任不管將逐漸荒漠化甚至是沙漠化。
祁連縣草原監理站站長周佔海介紹,為控制黑土灘持續惡化,保護祁連山生態環境。通過多年對黑土灘治理進行試點示範,從2015年開始,祁連縣加大對沙龍灘地區黑土灘問題的整治工作,通過集中投入、連片治理,依據退化草地類型和退化程度選擇適宜的牧草品種進行合理搭配,通過採取人工、機械以及免耕等適宜的作業方式進行補播。經過4年的整治,累計投資2970萬元,治理黑土灘14萬畝,植被蓋度從10%提高到80%以上,秋季牧草的平均高度可以到達50公分以上。當地牧民告訴記者,在過去,下完雨第二天地表就會出現龜裂,現在草長高長密了,揚沙天少了,黑河裏的水量也大了。
瑪久指著遠處的合作社的牦牛,他計劃合作社未來擴充到5000頭牦牛,成為全青海最大的合作社(攝影:陳延特)
“人工種植出來的草,牛羊也同樣愛吃”大浪村村支書瑪久介紹道,原本沒有人要的黑土灘,現在都想要回來。今年,祁連縣大浪村成立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瑪久是該合作社的法人及董事長。他告訴記者,合作社由9個人牽頭組織管理,再由各村社選出5名代表共同經營,村裏以家庭為單位,每人入股4頭牦牛。目前合作社已擁有4000多頭牦牛,瑪久也成為了祁連縣最大的“放牛郎”。他笑著説“這樣的模式來買牛的大老闆們也喜歡,為他們節約了過去分時分力的運輸成本,可以一次集中採買,而且我們每頭牛的價格也能比過去多賣出200元。”預計明年的六月,入股的牧民就可以拿到第一筆分紅。
牧民告訴記者,因為草原生態的恢復,像老鷹等野生動物也越發常見(攝影:陳延特)
草原畜牧業是草原地區的傳統産業,畜牧業也是祁連縣的支柱産業。通過建設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形式對草場集約化經營,對牲畜進行集中飼養和出欄,在牧草返青期開展禁牧和舍飼圈養,有效減輕草場放牧壓力和促進植被恢復。其中過剩的勞動力也可以從畜牧業中得到解放,從傳統生産束縛中擺脫出來,走上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現“減畜不減效,減畜不減收”,生態、生産、生活良性迴圈。
群雪卓瑪:從交不起電費,到年收入近10萬元
2014年,農業部批復在青海省設立為“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為有效解決超載放牧和維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青海開展“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試點,逐步建立保護與建設結合、保護與發展協調的草地保護利用機制。青海門源縣通過“企業+基地+貧困戶”精準扶貧的模式和“人工草地+畜舍飼、半舍飼養殖+旅遊業”的一、二、三産業聯動的模式,走出了自己的生態畜牧業建設道路。
7-10月份是前往祁連山生態牧場旅遊的最佳時間(攝影:陳延特)
位於門源縣蘇吉灘鄉蘇吉灣村的“祁連山生態牧場”就是以上兩種模式的産物,牧場集生態養殖、旅遊觀光、民俗體驗等融合一、二、三産業為一體。據牧場負責人介紹,牧場除了旅遊業創收外,還通過建設高標準畜棚80000平方米,養殖西門塔爾肉牛1500頭、白牦牛320頭。牧場通過租用土地、提供就業崗位及帶動特色農畜産品銷售等措施來推進扶貧工作。輻射帶動北山鄉、西灘鄉、蘇吉灘鄉等周邊鄉農戶200余戶參與肉牛養殖,解決300余人就業問題。
牧場員工群雪卓瑪就是周邊的鄉民,她告訴記者,家裏原有的700畝草場以70元每畝一年流轉給了牧場,自己和老伴都到牧場上班,負責看護牛羊和引導遊客體驗擠牛奶等事項。她説,過去自己家裏也放牧,但牛羊的投資週期長,平時還要去縣裏找零活做,但不是每次都能遇上,有時連著幾個月找不到活,連電費都交不上。現在的工作穩定了,也輕鬆多了。每個月牧場付她3000元工資,再加上草場流轉的錢,一年固定就有近10萬元收入,已經算是門源縣中高等收入。
門源縣開發建設的旅遊項目-阿咪東索景區(攝影:陳延特)
多措並舉 青海積極探索草原經濟發展模式
草原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綠色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固碳釋氧、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從2003年開始實施的退牧還草工程是我國草原生態建設的主體工程,是恢復草地生産力和改善草地生態環境、提高牧民的生活水準、促進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截止到2018年,中央已累計投入資金近300億元,累計增産鮮草8.3億噸。
青海省作為我國第四大草原面積省份,擁有5.47億畝草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黑河的源頭,國家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探索,青海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多措並舉發展草原經濟,助力退牧還草工程。
青海省草原總站畜牧(草原)師歐為友介紹,為保持草畜平衡,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和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根據不同生態區域草原保護建設實際需要,實施了退牧還草、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生態保護建設等四項重大生態治理工程,開展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核查與監管。目前全省落實禁牧面積2.45億畝,草畜平衡2.29億畝。記者了解到,當地多數牧民家庭草場都受到不同面積的禁牧,根據牧民責任義務政府還會直接給予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資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監理中心副主任劉加文指出,要積極引導草原合理利用,對草原植被不佔用、少佔用、短佔用;實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提高草原資源利用效率。真正做到生態美,百姓富。(陳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