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市昆都侖區:40年建設,“城”果斐然

發佈時間:2018-12-24 11:37:14丨來源:包頭日報丨作者:閆靜 張燕青丨責任編輯:李雯

40年春風化雨,40年砥礪奮進,昆都侖區人民用勤勞的汗水奮力譜寫出一首首草原晨曲,繪就出一幅幅絢麗的畫卷。作為聯合國人居獎、中華環境獎、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包頭市的主城區,今天的昆都侖區愈發閃爍著奪目的迷人光芒。

62年前,草原上誕生了一座嶄新的鋼鐵企業,內蒙古自治區工業長子——包頭鋼鐵公司,依託包鋼孕育出一顆璀璨的草原明珠——昆都侖區。40年春風化雨,40年砥礪奮進,昆都侖區人民用勤勞的汗水奮力譜寫出一首首草原晨曲,繪就出一幅幅絢麗的畫卷。作為聯合國人居獎、中華環境獎、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包頭市的主城區,今天的昆都侖區愈發閃爍著奪目的迷人光芒。

改造後的昆都侖水庫(攝影:武俊峰

40年間,行政區劃面積由原來的7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301平方公里,每人平均道路面積由2平方米增加到18平方米,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由1平方米增加到12平方米,每人平均居住用地面積由19平方米增加到37.7平方米……一組組數據的背後,書寫著昆都侖區改革開放40年來城市建設的閃亮足跡。

現在商氣、人氣聚集的包百——王府井商圈

大格局拉開城市框架

道路建設的軌跡,見證著城市骨架的延展。80年代,昆都侖區僅有建設路、鋼鐵大街等20余條道路,城市配套設施的不足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及人民的生活。

近年來,昆都侖區按照“北開南拓西進”發展佈局,北部區兵工路西延、文化路西延、民族西路北延等道路建成通車;南部區打通了黃河大街、沼潭東路、三八路、昆河東路、濱河路等斷頭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打通了全長約20.5公里的25條城中骨幹道路,城區建成主次幹道79條738.4萬平米,每人平均道路面積達到18.2平方米,四通八達的路網逐漸形成。實施了大範圍的人行便道硬化提檔升級工程。完成了友誼大街、林蔭路、青年路等50余條道路的便道硬化、亮化工程,硬化總面積256萬平方米,城市道路承載能力大大提升,形成了“一路一景觀,一街一特色”的城市亮化格局。一條條道路像經絡一樣延展,記錄城市的變遷,丈量前進的腳步。

升級改造後的老鋼院農貿市場

城市筋骨日益舒展,“大城市”框架日益清晰。按照“提升核心區、開發北部區、完善南部區、統籌發展西部區”發展思路,昆都侖區科學規劃區域佈局,全面推進城市“雙修”,城市建設呈現出投入多、力度大、品質高、速度快的顯著特點,城市品位及承載能力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核心區推動現代資訊技術與城市管理有機結合,實現管理出規範、改造出效果、城市出形象;北部區有序推進城市化改造,甲爾壩、新城村村民住宅樓相繼建成,甲爾壩商業中心、錦尚國際、富力華庭、森林春天文旅綜合項目進展順利,北出口改造工程樹立了包頭城市出入口的新標桿;南部區完善商業、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吾悅廣場、華發新天地等40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商住小區,基礎配套設施更加完善;西部區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卜爾漢圖中心集鎮先後建設完成122棟住宅樓,7個村的村民已經入住,投入5.53億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程,脫貧攻堅工程紮實推進,成為百姓口中嘖嘖稱讚的民心工程。

拆除違章建築

道路建設串聯起了城市、鄉村百姓的幸福夢、致富夢,隨著城市整體框架迅速拉開,城區面積迅速拓展,大家紛紛感嘆,昆都侖區愈發有大都市的氣質了。

精細化打造品質之城

城市建設管理的小細節,可以體現出城市品質的大主題。

“70年代,各種垃圾都是馬車運送,辦法是搖鈴取土;1991年,建成了第一座垃圾轉運站;2001年,開始了機械化清掃;2008年,從原來的夜掃白保改為白連夜的模式,垃圾清運方式也成了以壓縮轉運為主;2016年,有了垃圾分類處理。 ”從一個年輕人到一名老環衛,作為昆都侖區環衛事業的見證人,在環衛一線奮鬥了30多年的劉志先老人娓娓道來。

截至2018年底,昆都侖區共有垃圾轉運站70座,95座公廁和155座旱廁,環衛工人休息室61座。道路機掃率從2014年的26.7%提升到目前的48.6%,垃圾清運量42萬噸,垃圾清運車輛也從過去的“敞篷式”變成了現在的“全程密閉”運輸,清運過程更加乾淨安全。

高樓萬丈平地起(攝影:李恩中)

一座城市的品質保證,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改革開放40年,也是昆都侖區城市管理從無到有,再到精細化水準全面提高的40年。40年裏,昆都侖區城鄉環境經歷了從雜亂無章到整潔有序、從佔道經營到門前三包、從被動管理到主動服務、從末端執法到源頭治理的美麗嬗變。

1986年,昆都侖區城建監察大隊成立,2017年更名為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三十年間名稱變更了8次。一次次的變化,不僅是名稱的變更,更是工作職能的不斷健全,詮釋著昆都侖區城市管理向著更完善、更人性化的道路前進。

面對新時期城市管理的新形勢、新要求,昆都侖區堅持打造智慧化、科技化、效能化城管,構建了點、線、面全覆蓋的城市長效管理網路。2017年,在不斷深化城管執法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昆都侖區以推進行政執法三級網格化管理為突破口,制定出臺了城市管理“門前三包”實施方案,實行“路長”、“片長”、“河長”負責制。2018年,昆都侖區進一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著重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從解決群眾反映的城市管理的熱點、難點及“臟亂差”問題入手,制定出臺十項城市精細化管理制度方案,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準和效率,為人民群眾營造整潔有序、舒適宜居的環境。對於居民關注的小區內私搭亂建、破墻開店、燒烤油煙、噪聲擾民等城市管理難題,昆都侖區通過實施共商議事工作制度,實現協商共治。

城鄉一體化發展邁出新步伐

從“臟亂差”到“潔凈美”,記錄的是城市管理的細緻入微。

“以前這裡都是幾平米的小鋪,冬天生爐子煙嗆得我根本不想進來,現在建起了這麼敞亮的大市場,商品也乾淨衛生了,每天下班路過都想進來逛逛。”廣匯商城的老顧客李女士説。

目前,昆都侖區有19家農貿市場約16.2萬平方米,容納商戶3006家。近年來,昆都侖區陸續對廣匯商城、頤園市場、友誼蔬菜市場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不僅營造了舒適的從業環境,促進了整個城市建設的提檔升級,而且為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實惠。

隨著城市管理的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廣大市民也逐漸從維護城市環境的思想自覺到行動自覺,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高標準建設宜居之城

在城市建設的理念上,民生永遠是第一視角。40年來,昆都侖區城鎮居民住房實現了由住房緊缺到“居者有其屋”再到“住有所居、住有所樂”的華麗蛻變,人居條件、人居環境、人居品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鋼32街坊進行修繕改造

建於1956年的鋼32號街坊是目前包頭市留存的最具蘇聯建築風格的居民建築群,它凝聚了幾代人的記憶,也是這座城市發展的縮影。經歷60多年風雨,鋼32號街坊漸漸露出疲態:供熱、供水、排水系統嚴重老化,公共配套設施年久失修,居民生活環境差、社區物業管理難等問題日漸突出。2014年,昆都侖區投入1.2億元對這裡進行修繕改造,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保持建築原有的風格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並通過打造“蘇聯風情街”和建立博物館的方式來提升整個小區的文化品位。改造後的鋼32號街坊被命名為自治區級歷史文化街區,為這些見證城市發展的老舊小區改造提供了一個更具歷史價值的樣本。

著力於改善城鄉二元結構,昆都侖區積極推進城中村(城邊村)城市化改造,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努力構建自治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區。2010年,昆都侖區以改善北部區和南部區人民群眾住房條件、提高居住水準為目標,拉開了棚戶區搬遷改造的大幕。截至2018年底,24336戶居民告別了低矮小、臟亂差的平房區,住上了舒適乾淨、寬敞明亮的樓房。同時,昆都侖區把棚戶區改造工程視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抓手,將同步新建道路、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千千萬萬棚戶區家庭實現安居樂業的夢想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改善居住環境是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老舊小區改造就是一次生動的表現。2009年以來,昆都侖區對青七、青八、青苑等160個約609.1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整治,包括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地下管網更新改造、環境綜合整治和徵拆拆除各類私搭亂建等四大類內容,這項持續了九年的民生工程,徹底改善了40多萬居民的居住條件。2018年,昆都侖區對70個居民小區進行老舊管網改造和天然氣置換,到2019年底,將有108個小區近14萬戶的居民用上安全、清潔、高效的天然氣。

阿爾丁植物園美景

隨著老舊小區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昆都侖區全面推廣專業化物業服務和多元化準物業管理相結合的物業管理模式。目前,昆都侖區物業服務綜合覆蓋率達100%,並對有物業管理的項目進行定級評星工作,2017年評定星級小區124個,2018年評定星級小區55個,評定的星級小區均張挂星級銘牌,張貼收費標準、服務內容等,便於業主查看監督。2018年,昆都侖區對107處無人管理的老舊小區推行準物業管理。

“有了房子,才有歸宿感。”享受到公(廉)租房政策的市民劉秀芬由衷感嘆道,“沒想到花很少的租金就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2008年起,十年間,昆都侖區建設公(廉)租住房2236套。從“憂居”到“宜居”,昆都侖區眾多居民實現了“無房變有房、小房變大房、舊房危房變新房”的夢想。

大手筆擘畫生態之城

在“一五”、“二五”期間,由於項目建設較少考慮環保設施投入,導致昆都侖區的污染存量較大。1990年,包頭工業“三廢”排放量居全國82個主要城市前列,曾一度被稱為“全國污染第二”。2014年以來,昆都侖區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打贏了一場大氣污染治理整體戰、攻堅戰,徹底摘掉了長期籠罩在城市上空的“黑帽子”,“昆都侖藍”成為“常態藍”。

如何站在新起點推動城市建設,打造一個更加綠色、美麗的家園?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和品質,是昆都侖區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的必然選擇。

“以前的昆都侖河就是個土河槽,一颳起風來兩邊都看不見人,真是做夢都沒想到現在能建設得這麼美。”這是77歲的包鋼老工人羅金波發出的由衷歡喜。

為重塑“母親河”的美麗形象,2007年起,昆都侖區投資11.7億元進行昆河綜合治理工程。2015年,又陸續進行了沿河亮化工程和音樂噴泉工程、自行車環道、“鹿園”、“隱園”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為市民打造出一個城市後花園,如今的昆河兩岸已成為昆都侖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目前,昆河綜合治理工程總長度達到16.1公里,“昆都侖國家生態公園”獲國家林業局正式授牌,“國家級濕地公園”申報成功。

除了昆河公園,昆都侖區還建成了包頭市唯一的黨建主題公園、“自治區級廉政文化建設示範點”廉政文化主題公園、以融合召廟文化、生態景觀、休閒綜合功能三類一體的召廟公園、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友誼廣場、以軍民融合文化為主題的八一公園、以消防為主題的友誼公園、希望廣場、阿爾丁植物園等大型公園、廣場、景觀14個。公園內樹木蔥蘢,綠草茵茵,繁花似錦,設施齊全,景觀美麗,成為居民休閒健身娛樂的好場所。

治理後的昆河景觀

如今,“綠色”已成為昆都侖區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完成各項林業綠化工程近2.3萬畝,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12平方米。“推窗見景、出門見綠、遊憩見園、市民親水”成為現實。誰能想到,過去風沙瀰漫的昆都侖區,已跨入全國綠化造林百佳縣。

為努力還百姓更多“藍天碧水”,昆都侖區構建“地企聯動、共建共用”環境保護大格局,累計投入近100億元,實施了包鋼原料場封閉工程、包鋼高爐出鐵場除塵改造、一電廠煤場全封閉等80余個環保項目。強化環境綜合整治,完成“三片兩線”綜合治理,“關停”污染企業91戶,整治完成工業企業和生活服務業燃煤鍋爐651台、燃煤窯爐88台。淘汰落後鋼鐵、水泥、稀土、焦化産能274.1萬噸,減排二氧化硫7680噸、氮氧化物1764噸,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7%。

40年裏,這座城區的變化彰顯了驚人的“昆都侖區速度”,傳遞出民生至上的溫度,體現出品質優先的態度。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昆都侖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向著形象更佳、功能更全、品位更優、宜居宜業的城區闊步前行。

(照片由昆都侖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