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克巴特爾是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哈那烏拉嘎查的牧民,2016年,他將自家的1500余只羊全部出售,購買西門塔爾牛進行養殖。朝克巴特爾為何要“減羊增牛”?
他算了一筆精細賬:如今養殖104頭西門塔爾牛,只需要11500畝草場,比養羊少租18500畝草場,節約成本 11.1萬元,同時還節省了雇用羊倌的6萬元人工費。2017年,他家的純收入達到15萬元,今年,他家的純收入增加到了20萬元。
“這個小傢夥已經訂出去了,賣到了1萬元。”朝克巴特爾指著自家牛棚裏的一頭牛犢告訴記者,“這兩年家裏的牛犢每頭都能賣到8000到10000元,總體收入不錯!”
隨著全國改革的浪潮,20世紀9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基本完成了農村牧區土地(草場)畜群雙承包改革。之後,改革不斷深化,由經濟領域開始向行政和社會各領域發展。尤其黨的十八大以後,錫林郭勒盟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動力之源,實施了“放管服”、供給側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錫林郭勒在破局開路、迎難而上的改革征程中持續煥發勃勃生機,不斷凝聚巨大能量和澎湃動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加速奮進。
“放管服”改革 提升政務效能
去年7月,內蒙古電建恒誠售電有限責任公司領到載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正副本),成為錫林郭勒盟第一家取得“十七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的企業。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放管服”改革決策部署,將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作為行政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突破口,通過謀劃全局、建設平臺、流程再造、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實現審批服務提速增效,為企業“鬆綁”,為群眾“解絆”,為市場“騰位”,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盟本級行政審批前置條件經過深度“瘦身”,審批事項的辦理環節由1381個減少到1060個,審批材料由2266件減少到1961件,辦理承諾時限壓縮35.4%;錫林浩特市審批事項的辦理環節由1625個減少到1239個,審批材料由3096件減少到2778件,辦理承諾時限壓縮51.4%。同時,錫林郭勒盟持續提升服務水準,按照“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辦理、統一窗口出件”的服務模式,對盟旗兩級政務服務大廳功能佈局進行了全面調整,分類設置綜合受理窗口。錫林郭勒盟還積極完善便民服務體系,構建盟、旗、蘇木鄉鎮、嘎查村四級便民服務體系,把行政服務標準化建設向縱深推進、向基層延伸,打通便民服務“最後一公里”。目前,全盟67個蘇木鄉鎮(街道)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967個嘎查村(社區)建立了便民服務站。
此外,按照自治區統一部署,在全盟範圍內將分散在環保、工商、交通、水利、食藥監等部門涉及城市管理的執法職責統一調整到各級住建部門,成立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有效解決了城市管理職責交叉、執法缺位、多頭執法等問題。 (下轉A2版)
各旗縣市分別選擇不同領域開展了綜合執法改革試點工作。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制定出臺年度抽查計劃,抽查事項由公開企業資訊擴大到公平交易、消費維權、商標廣告等8大類31項檢查事項,全年抽查企業數量不低於註冊企業總數的5%。
生態文明制度改革 共用綠色福祉
實現綠色發展,要以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支撐和保障。近年來,錫林郭勒盟生態保護系統以深化改革為統領,著力提升基礎保障,強化制度完善落實,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從2000年開始,以五年為一個節點,錫林郭勒盟對草原自然資源資産總價值進行核算比較,編制了錫盟草原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建立了草原自然資源臺賬;將國家級和自治區重點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脆弱區、禁止開發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區域、珍稀瀕危物種集中分佈區等佔盟域面積63%的重點區域劃入紅線,對城鎮、蘇木鄉鎮、嘎查村建設用地及既有項目建設區域進行合理避讓。
同時,紮實推進草原確權承包工作,並妥善解決草場糾紛7893起、263萬畝,涉及19732戶,並完成草牧場經營權流轉服務平臺建設試點工作。探索開展草牧場“三權分置”試點工作,制定了《關於完善農村牧區土地草原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實施意見》,並將錫林浩特市、鑲黃旗列入全區試點率先開展;鑲黃旗探索開展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共為1665戶牧戶發放貸款9300萬元。
此外,錫林郭勒盟積極開展“錫林郭勒盟大數據生態保護平臺”建設,完成了系統應用培訓,重點開展8個業務模組的資訊採集和錄入工作,啟動“錫盟大數據草原生態監測監控系統”項目建設,不斷提高草原生態監測監管智慧化。加強保護區管理,啟動自然保護區規範管理三年行動,開展了錫林郭勒世界生物保護區十年評估工作。還加強制度規範制定工作,制定出臺《錫林郭勒盟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草原保護利用建設促進錫盟草原生態持續好轉的實施意見》《錫林郭勒盟徵佔用生態資源審查辦法(試行)》《錫林郭勒盟生態環境聯合執法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等21個制度文件,錫盟生態保護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釋放出新動能
黨的十八大之後,錫林郭勒盟經濟發展開始轉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這一時期錫林郭勒盟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發展品質效益,實現了現代畜牧業穩步發展,工業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層次水準不斷提升。第二産業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逐步下降,由2012年的63.7%下降為2017年的44.7%;第三産業佔比逐年增加,由2012年的26.1%,上升到40.5%。三次産業結構比由2012年的10.0:67.0:23.0演進為2017年的14.8:44.7:40.5,第三産業比重進一步提升,産業結構更加優化,一二三産業出現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畜牧業作為錫林郭勒盟的特色傳統産業,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傳統畜牧業發展面臨嚴峻困難。盟委、行署審時度勢,圍繞建設國家重要綠色畜産品生産加工基地和生態高端畜産品之都,重點在推動牲畜個體品質和飼養管理水準“兩個提升”、強化龍頭企業和牧企利益聯結機制“兩個拉動”、推進品牌和現代行銷體系“兩個建設”上下功夫,加快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畜牧業正在實現由總量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
大莊園的引進,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為了支撐強化“兩個拉動”“兩個建設”,錫林郭勒盟引進建設了亞洲産能最大、先進程度最高的牛羊肉産業示範園——“錫盟大莊園”。通過大莊園等大型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加快推進錫林郭勒盟畜牧業轉型升級,實現生態牛羊肉向高品質、高附加值要效益,帶動牧民增收、草原增綠。
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錫林郭勒盟第一産業通過實施“減羊增牛”戰略和規模化養殖,提質增效,2016年第一産業增加值完成115.3億元,是2012年的1.4倍;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3188元,是2012年的1.5倍。第二産業著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戰略”,構建綠色清潔能源等多元産業體系,穩定生産經營,激發增長潛力。2016年第二産業增加值完成613.7億元,是2012年的1.1倍;去産能效果明顯,原煤産量8137萬噸,比2012年下降44.4%;發電量342.2億千瓦時與2012年基本持平。第三産業方面新型服務業發展迅速,2016年,第三産業增加值316.5億元是2012年的1.7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44.7億元,是2012年的1.5倍,在崗職工年每人平均工資66946元,是2012年的1.4倍,是1978年的98.6倍。
立足新起點,開啟新征程。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錫林郭勒將繼續在前進的道路上勇於探索、先試先行,不斷以全面深化改革決戰脫貧攻堅、奮起跨越趕超凝聚源源不竭的澎湃動力!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作者:程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