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駕駛機械在草原上打草。(攝影:彭源)
進入10月中旬,在我國四大草原之一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草原上的秋收,即一年一度的打草工作進入尾聲。越來越健全的草原生態保護機制,終結了錫林郭勒草原無序打草的歷史,讓生態資源得到科學利用,更為牧草豐收提供了保障。
在東烏珠穆沁旗滿都胡寶拉格鎮巴彥布日德嘎查草原上,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草香,一捆一捆的乾草,方方正正,堆成高高的“草墻”,頗為壯觀。牧民布赫朝魯對記者説,今年牧草大豐收,眼前的這個“草墻”足足有70萬公斤,全部賣掉能掙70萬元左右。
截至目前,擁有2.24億畝天然草原的錫林郭勒盟已打儲草178225萬公斤,同比增加43148萬公斤,增幅31.9%。2018年,錫林郭勒草原牧草草群平均高度20.76釐米,同比高出4.36釐米。
錫林郭勒盟生態委副主任烏日根巴雅爾説:“從2015年開始,錫林郭勒盟實行嚴格的天然打草場保護利用制度,杜絕草原被‘打光剃凈’,如今成效逐漸顯現。”
對於草原牧民來説,秋季打草與冬春接羔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兩項工作。在草原漫長而寒冷的冬季,牲畜主要依賴秋季儲備的乾草度過食物匱乏的日子。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過早、過度打草,影響草籽落地,年復一年,牧草長勢越來越差,優質牧草種類越來越少。
“因為秋季打草越早,雇用人員和機械的費用就越低,所以前些年牧民們一進入8月,草籽還沒成熟之前就將草打光,這會影響來年牧草長勢。”鑲黃旗寶格達音高勒蘇木牧民斯琴巴特爾説。
為規範牧區存在多年的無序打草、過早打草、過度打草等現象,錫林郭勒盟制定《關於加強天然打草場保護利用的實施意見》,嚴禁在8月25日前對天然草場進行打草。同時,對打草規程提出明確要求,杜絕“打光剃凈”,500畝以上的打草場,採取五區5年輪刈制度,每年至少保證一區不進行打草作業;500畝以下的打草場,實行間作制度,每打草300米寬,必須保留10米寬的草場植被作為草籽帶。
“科學利用草原,既是保護生態,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産力。”烏日根巴雅爾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