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發在家中查閱資料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劃過窗臺照射在書桌上,今年81歲的于永發早已伏在案頭,徜徉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了。
老人個子不高,頭髮花白,別看他説起其他事情略顯遲緩和寡言,但一交流起有關修志的話題,厚厚眼鏡片後面的一雙眸子便立刻靈動起來。
當年,中文專業畢業後,于永發來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以下簡稱土左旗),當了一名教員。由於能吃苦,肯鑽研,再加上文字功底好,1980年,剛剛成立的土左旗地方誌辦公室抽調于永發來編寫地方誌。當時的于永發沒想到,他與歷史文獻工作結緣,一幹就是一輩子。
“我不懂蒙語,但在編寫地方誌的過程中,逐漸被我們當地的蒙古族歷史所吸引。”于永發回憶。
修地方誌的過程繁雜而枯燥。由於史料相對完整,《土默特志》下卷率先編撰完成。相對繁複艱澀的《土默特志》上卷的編撰任務落在於永發身上,歷經無數次外出蒐集查閱資料和夜以繼日的筆耕不輟,上卷出版了。于永發終於在1998年從土左旗檔案局退休之前,用10年時間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工作。
人們都説,于老師可以好好休息了,但是他沒有,退休的于永發並未退崗。憑藉修地方誌時積累的大量歷史資料,他又用了3年多時間,著成《土默特史》。
走進于永發家,簡單的陳設顯示出主人的志趣。于永發打開家裏最醒目的傢具——資料櫃,裏面除了公開出版的歷史論著,還從上到下滿滿噹噹存放著幾十個資料盒。他給這些多年來蒐集整理的資料按照順序進行了編號、整理、歸納,其中絕大多數資料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手抄整理出來的。退休20年來,他每天都要研讀各種資料。他出版的《土默特歷史檔案選》正是基於這些珍貴史料編撰的。
“如果問我做這個寂不寂寞,那肯定是寂寞的。我一輩子雖然只做了修志寫史這一件事,默默無聞,也比較清苦,可是我愛它,所以樂在其中。”于永發説。
2017年,于永發和土左旗教育局合作編著的鄉土教材——土默特歷史文化常識已經完成初稿。拿著厚厚的列印書稿,于永發説:“這裡面的文字有些多,為了讓青少年有興趣閱讀,今年我要把每課的內容壓減到1000字左右。”
如今,于永發仍然擔任著土左旗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今年初,他遞交了辭呈,準備把研究會工作傳給有責任心的年輕人。“我想,我沒做完的工作,一定還會有人延續下去的。”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