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龐中平:石塑畫的誕生和傳承

2018-05-24 09:19:46 | 來源:正北方網 | 作者:白忠義 | 責任編輯:阿藝思
摘要:一望無際的雲海,重巒疊嶂的群山、蒼勁挺拔的松樹……走進龐中平的工作室,大大小小幾十幅富有金屬銅光澤的畫作讓記者眼前一亮。

龐中平正在作畫

石塑畫是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教育局退休幹部龐中平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自創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以石粉為主要創作材料,根據造型肌理特點,以堆、抹等手法創作,將國畫、油畫和雕塑結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龐中平的石塑畫,畫面凹凸有致,氣勢磅薄,賦予了自然山水和人文歷史的另一種永恒之美,這是記者4月30日走進龐中平工作室所感受到的。

用水泥石粉作畫

一望無際的雲海,重巒疊嶂的群山、蒼勁挺拔的松樹……走進龐中平的工作室,大大小小幾十幅富有金屬銅光澤的畫作讓記者眼前一亮。近看這些畫作,線條流暢、凹凸有致,栩栩如生,它們既不是平面的中國畫,也不是立體的雕塑,但具有中國畫的神韻、油畫的凝重、工藝畫的精巧,還有浮雕的立體感。

別人作畫要靠筆、墨、水彩或者油彩,龐老師獨創的石塑畫則是以石粉為主要創作材料,以咖啡色為主色調,根據造型和肌理特點,用調色刀、抹子等工具以堆、抹等手法製作,不但古樸大方,而且層次感十足。

“剛開始工序少,出來的作品比較粗糙,而且呆板和單薄,立體感和厚重感差。”龐中平一邊演示一邊告訴記者,現在他的一幅石塑畫作品從打底到成品需要十幾道工序,包括打底稿、上底料、找造型、挂漿、上色、噴漆等,僅找造型就不下5道工序,顏色至少得上3遍。

因為喜歡山水,所以龐老師的作品多以山水畫為主,基於對自然的崇尚、對生活的感悟,他創作的山水石塑畫給人一種別樣的視覺衝擊力和想像力。據龐中平介紹,石塑畫的特點是集中國畫、油畫和雕塑為一體,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相結合,具象和抽象兼顧,基層和肌理銜接,著色渲染出油畫效果。作品渾然天成,氣勢磅薄,給人觸手可及,身臨其境的感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今年57歲的龐中平畢業于原包頭師專物理系,曾在臨河區第一中學當物理老師,後來到臨河區教育局工作,下過海,經過商,那他怎麼會與藝術結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龐中平説,他從小喜歡繪畫,小學、中學、大學都上過美術班。工作後,他也一直沒有放棄這一愛好,閒暇時間常去山裏采風或者到美術館看畫展。

石塑畫要用工具把石粉和成膏子作畫。石粉有不同種類,有石膏粉、滑石粉、水泥等。根據不同的配挂場所,需要用不同的膠或漆和制,必要時還要做防水處理,配方要儘量環保無污染。石塑畫所用工具也不是傳統的畫筆,常用到的是各種刀、鏟、簽等。初期是直接把畫做在墻面上,後來為了配挂移動方便,多數都做在各種板材上,鑲在框中,大型壁挂還是要堆塑在墻磚上。

談及創作石塑畫靈感的來源,龐中平娓娓道來。1995年,在某次家庭裝修設計中,他突然想著把平面繪畫做成立體造型。於是,他便用石膏代替水墨,把“山石”在墻上凸現出來,這種嘗試效果頗佳,第一幅石塑畫就這樣誕生了。從那時起,他放下手中的畫筆,拿起了抹刀。家裏、單位、客戶家的墻壁成了他創作石塑畫的平臺。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材料配方不當,作品出現裂紋、變形脫落;有時由於沒有專門的工具,造型肌理表現不夠理想等。凸出來的肌理如何表現出國畫的特點?如何擺脫傳統雕塑的缺陷,使肌理更加活靈活現?顏料如何在凸出來的肌理上表現出應有的效果?這些問題的解決一直伴隨著他的創作歷程。20多年來,他進行了無數次的試驗,經歷了無數次失敗,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漸漸的,他獨創的石塑畫這門新的藝術日臻成熟。如今,不少人找他定製作品,一些展覽館、博物館、單位也收藏有他的作品。

2015年,他的作品在國家智慧財産權局進行了智慧財産權登記認證。認證時起名叫泥彩中國畫,後來改名石塑畫。

嘗試為盲人創作

20多年過去了,龐中平的藝術造詣逐步提升,但他依然沒有停下創作的腳步,特別是近四五年,他全身心投入到石塑畫的創作研究中,對於作品的要求,也越發講究。他的作品從室內走向了戶外,從在木板、纖維板上作畫延伸到墻磚上創作。最近,他為烏拉特後旗政府創作了一幅18米×3米的巨作——《戈壁紅駝》。“這些室外作品正在經受氣候和時間的考驗,如何讓作品在風吹日曬雨淋後保持原有風貌,我還在不斷探索。”提到今後的打算,龐中平説,他準備成立一個大點的工作室,多創作一些精品供人們欣賞,同時,他也希望和一些學校合作,把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傳承下去。

由於做石塑畫用到的材料和工具比較特殊,操作起來也很費力,久而久之,龐中平的手指出現職業性的損傷,腰部也出現了習慣性勞損,但是他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一刻也沒有停息,他正在把石塑畫的內容從自然山水向花卉、人物、動物方向延伸,把石塑畫內涵向地緣文化延伸,還嘗試為盲人創作可以觸摸的作品。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