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的石述柱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石爺”。石爺站在民勤治沙紀念館自己的照片前説:“那時我年輕,還能幹動”,雖然照片上的他那時已60多歲了。這位“全國十大防沙治沙標兵”,這些年每年都要到宋和村看看自己親手栽種的防沙林帶和壓沙方格。
石述柱生活的宋和村地處民勤縣西沙窩,東、西、南三面被沙漠環繞。一年四季沙塵飛揚,導致土地沙化貧瘠,群眾生活困難,四處逃荒。嚴酷的現實,讓石述柱挺身請命:要想挖斷窮根,就得治住風沙。
1955年,19歲的石述柱率領一支30多人的青年治沙突擊隊,挺進村東頭的大沙河治沙。插風墻、埋沙障、挖樹坑、栽樹苗。可大風一起,不是被風卷走,就是被沙埋壓。石述柱和隊員們頑強堅持,栽紅柳,植沙棘,苦幹6年,換來20畝鬱鬱蔥蔥的林地,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綠色。1963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的石述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治沙的重任,繼續戰鬥在治沙造林的陣地上。寒冬臘月,他常常在流沙最嚴重的楊紅莊灘仔細察看風沙的流向。經過幾年治沙實踐,他決定:為了徹底治理風沙危害,建林場,發動全村群眾,每年春秋兩季,雷打不動治沙造林。從此,宋和人推著獨輪車、架子車,挑擔背筐,一把炒麵一塊饃,一天從早幹到黑,家中孩子抱(放)沙窩,成為宋和村常年畫面。
經過幾十年艱苦奮鬥,石述柱帶領群眾在沙灘共栽植白楊、沙棗、梭梭、毛條、花棒等防風固沙林7500畝,壓設各類沙障80多萬米,固定流沙8000畝,新增耕地2400多畝,在茫茫風沙線上建起了一道長9公里、寬2.5公里的綠色屏障。
石述柱在實踐中總結的“黏土沙障與林木封育結合,使固定的沙丘反過來成為保護田地的屏障”這種治沙新模式,被稱之為“宋和樣板”,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將其命名為“民勤模式”。德國、法國、以色列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也前來考察,他們由衷地稱讚宋和的治沙是個奇跡。
當年的石述柱,如今的“石爺”,依然牽掛著治沙事業,全縣每年的義務壓沙造林石述柱也是一次不落的參加。“拯救民勤生態援助行動”“石爺”積極響應,捐資1400元,購買梭梭樹苗28000棵,與數千名幹部群眾和學生一起,將這些樹苗栽植在民勤城西的勤鋒灘上。
歲月不老情,一顆赤子心。石述柱,半個世紀前的那個鋼筋鐵骨的壯漢子,已經83歲高齡了,但他對治沙造林事業的熱愛之情絲毫未減。2018年春天,石述柱老人又和宋和村的群眾在楊紅莊灘栽下數十畝梭梭林。在宋和治沙紀念塔前,望著村莊四週環繞的綠色林帶和沙漠森林,“石爺”是那麼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