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尼特草原上的“王府”

2018-05-18 21:55:11 | 來源:草原文化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兼具黃教與清末宮廷建築風格和造型的灰色古建築群是內蒙古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展示蘇尼特歷史、文化、民俗、文物等的綜合性博物館。
蘇尼特草原上的“王府”

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蘇圖敖包山上向南眺望,150年曆史的蘇尼特右旗王府盡收眼底。這兼具黃教與清末宮廷建築風格和造型的灰色古建築群是內蒙古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展示蘇尼特歷史、文化、民俗、文物等的綜合性博物館。


  1863年(清同治二年),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之父杜棱親王那木濟勒旺楚克始建蘇尼特右旗王府。王府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沿襲了黃教(藏傳佛教主要派別之一)傳統建築風格,模倣了清末皇宮建築造型。王府建築在繼承漢式儒家禮制建築“前堂後寢”的基礎上,結合蒙古民族的信仰改為“前為廳堂,後為佛殿”的建築方式。王府由正殿、配殿、廂房組成的兩個四合院,以及兩側結構近乎一致的偏殿和廂房組成。諸多殿堂依據不同用途,朝不同方向建造,使整個王府結構左右對稱。走進王府,見飛檐翹角精巧、古樸,殿堂邊角均刻畫有猿猴攀柱、喜鵲登梅等圖案。檐下每根椽頭都繪有牛、馬、羊、駱駝等圖畫,形象逼真,色彩鮮明。王府正殿的大門上鑲有九顆銅釘,門兩側蹲坐石雕雄獅。正殿前兩根10余米高的“查迪格”,正殿後的“蘇力德”,以及偏殿前的蒙古包群,王府大院兩側南北延伸百餘米長的栓馬樁等,均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蘇尼特右旗從2007年開始對王府進行修繕,並設計成博物館,設置了22個展覽廳,將以專題陳列、實物展覽、模型展覽、文字介紹、圖畫展覽等形式,展示近代內蒙古曆史和蘇尼特歷史、文化、民俗、文物等。據工作人員介紹,博物館館藏文物有100多件,其中長4.52米的二十一度母像挂毯為清代末期、民國時期的文物;高8.5釐米、質地純銀的佛燈為清代末期、民國時期的文物;經書《故事海洋》是清末蘇尼特右旗王府所用的佛教故事經書,其封面為布料,內頁全部為紙質;側面刻畫有龍頭的花紋木桌是民國時期的文物;花紋折疊木桌是民國時期文物,桌子側面刻畫有人物、動物、鳥、樹木等,此木桌便於攜帶,適合蒙古民族遊牧生活;印有龍身花紋的紅銅奶桶是清末時期民間文物。
  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説,近代蘇尼特草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都與“王府”有關。從那木吉勒旺楚克承襲錫林郭勒楚古蘭達(盟長)官職時,蘇尼特右旗王府就成為錫林郭勒各旗聚會的重要場所。民國初蘇尼特右旗由察哈爾都統管轄,民國時期歸察哈爾省府。民國26年王府屬偽蒙疆政府。在那木吉勒旺楚克之子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執旗政的20多年中,在王府周邊先後創辦了女子家政學校、喇嘛學校等8所學校。建立了蒙醫院,興建手工紡織廠、鐵木銀銅器具製造廠、奶食品廠、蒙古包製造廠等,發展了地方手工業。德穆楚克棟魯普于1902年2月出生,他年滿18歲開始親執政務。
  1945年10月,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烏蘭夫等同志來到蘇尼特右旗王府開展工作,同參加“臨時政府”的各方面人士廣泛接觸,宣傳中國共産黨的政策,爭取和團結了大多數青年和一些民族人士,改組了“臨時政府”,烏蘭夫當選主席。隨即這個政府遷到張北縣,是年11月解散。“臨時政府”大部分成員前往張家口參加內蒙古自治聯合會。1946年7月底,中國共産黨在蘇尼特右旗王府召開各階層代表大會,會議進行3天,成立了蘇尼特右旗歷史上第一個民主政府,標誌著世襲札薩克制度的結束,這是關係到蘇尼特右旗乃至內蒙古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從此,內蒙古人民真正走上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解放道路,內蒙古成為祖國大家庭中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1949年7月1日,蘇尼特右旗人民政府在王府正式成立,1954年蘇尼特右旗旗委、人民政府及所屬部分科局在王府辦公,直到1958年搬到賽漢塔拉鎮。1957年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在王府誕生,並從這裡走向草原。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