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要聞>

深圳文博會閉幕 內蒙古創下多個“之最”

2018-05-15 10:18:57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 作者:梅剛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剛剛閉幕的深圳文博會上,內蒙古展區草原文化氣息濃郁的文創産品備受關注。50多家參展企業用各自的文化理念和文創産品,講述別樣的內蒙古故事,吸引不少市民駐足參觀,亮相的文創産品創下多個“之最”。

5月14日,深圳文博會閉幕當天,記者在內蒙古展區看到,草原文化氣息濃郁的文創産品備受關注,50多家參展企業用各自的文化理念和文創産品,講述別樣的內蒙古故事,吸引不少市民駐足參觀。

本屆文博會,內蒙古文創産品與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注重藝術性和實用性,讓展品成為市民生活中的實用品,亮相的文創産品創下多個“之最”。

最匠心:創造“蒙繡”技法

轉動繡架,手指靈活地在薄如紙、細如絲的繡面上來回“飄針”“飛針”,來自內蒙古烏海的劉蕓,在文博會現場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蒙繡”。這種獨特民族技藝的刺繡,在文博會上聲名鵲起。

劉蕓説:“每一種刺繡,除了從作品特定的題材可以辨認外,還要看它使用了什麼樣的針法。”劉蕓廣泛收集了內蒙古地區及蒙古國傳統刺繡紋樣圖案,對這些珍貴的資料進行研究,逐漸整理出30多種適合蒙古族刺繡針法:適宜動物毛髮、粗獷野性的飛針;平整齊闊適合花卉的整針;以正斜為主、加點針,適合繡水、路的穩針等多種技藝,讓蒙繡針法逐漸豐富。其中“飄針”“飛針”的創造,在刺繡界聲名遠揚。

“飄針結束了蒙古族刺繡沒有表現畫面背景針法的歷史。”為了這次文博會,劉蕓專門編織了五件參展作品。其中一件“飛天”系列作品上,用紅、黃、藍、綠等10多種彩線縫製出精美絕倫的花紋。“這是我創新的‘飄針’技藝。”劉蕓還成立了“蒙繡”培訓班,讓蒙繡真正的傳承下去。文博會上,劉蕓也借鑒了“蘇繡”等傳承人的技藝,嘗試使用新的蒙繡針法去表現更多的草原題材。

最細膩:五彩沙粒繪就草原沙畫

説起錫林郭勒,很多人腦海中想到的是“白雲”“草原”,在內蒙古展位,阿拉騰畢力格卻選擇用“沙粒”展示草原風情的另一面。所參展的《大漠騎手》《牧馬人》等,極具內蒙古草原文化元素。

《大漠騎手》採用大自然的天然彩沙,經手工精緻而成。阿拉騰畢力格説:“先畫好圖案的不幹膠模板,然後將各種顏色的沙子鋪在上面,經過沙畫圖案再創造,沙畫作品才真正出爐。”

“這是草原的駿馬,灰色的套馬桿,黑色的馬鬃。”他指著沙畫上的一匹馬,同時拿出一件繪畫作品,“這是牧馬人的繪畫底稿。”沙畫上的駿馬神采飛揚,與繪畫圖神情一致。阿拉騰畢力格稱,在創作中,盡可能挖掘更多民族元素,並將草原文化融合體現,在這幅《牧馬人》沙畫中,除了駿馬、草原的元素,還有牧馬人的鮮明服飾,在牧馬人身邊,還有一輪明月。

在文博會上,吸引記者的是他親手創作的純天然顏色的沙畫,有栩栩如生的賓士駿馬,有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姑娘,有天蒼蒼野茫茫的豐美草原。在他的沙畫中,永恒不變的是草原元素,柔和而永不褪色的色彩,極具視覺衝擊效果的藝術理念,所有的一切都讓畫作充滿著草原獨有的神韻。

最智慧:3D數字化展現包頭軍工文化

在內蒙古展區,包頭問號系統整合公司陳列的文創産品,是科技與時尚相結合的代表,具有功能性的“Q版象棋”,採用Q版的設計風格,通過3D列印技術製作而成,以現代先進技術弘揚中國傳統“棋文化”,增強了趣味性、藝術性,是文創“智慧”的象徵。

陳展的“中國夢·兵工傳奇”微縮景觀,將包頭兵工文化展示給世界,微縮的車間、休息的工人,運轉的車床,都讓這個微縮的社會活靈活現。“三鹿騰飛”的包頭標誌高高聳立,産品採用微縮寫實的藝術風格,展現了包頭從1958年初建的傳統生産工藝到如今的工業4.0人工智慧製造,體現出“中國製造2025”的偉大計劃。

“搏克手·蒙噠夫”系列Q版公仔,採用蒙古族文化元素通過Q版設計風格、3D列印新工藝,將蒙古族的搏克運動文化發揚光大。“朋克昆蟲”的製作材料為昆蟲真實標本結合機械結構,其神態逼真生動,結合了包頭工業文化氣質,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這些參展作品由曹建偉帶隊設計完成,“我們從事創意設計、3D列印、文創衍生品研發,致力於將文化産業與3D數字化相結合,産品具有功能性、實用性、地域性、創新性和民族性,已廣泛應用於旅遊、文物等領域。”

最悅耳:世界第一把“佘太翠玉馬頭琴”奏響民族樂

對於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曲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內蒙古展區陳列著一把“厚重”的樂器,這把世界唯一的“佘太翠玉馬頭琴”,高118釐米、寬28釐米,總重量為3.4千克。世界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用該琴演奏過多支曲目,並認定為“世上第一把佘太翠玉馬頭琴”,由內蒙古鑫龍玉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發,最大的亮點是與常規的馬頭琴不一樣,以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産出的形成于18─24億年,屬於中國最古老玉種之一的佘太翠玉為馬頭琴材料,經過6年研發于2017年問世。

研發者劉德明説:“經過不斷推敲、嘗試,請馬頭琴大師對産品進行研究和探索,有效解決了硬玉與琴弦相銜接共振、發聲的難題,以玉為原材料製作馬頭琴在全世界也是首創。”

佘太翠玉馬頭琴保留了傳統木質馬頭琴深沉悠遠的原有韻味,又增添了玉石古老清脆的原生態味道。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崖柏浸泡液及其製備方法”獲得國家專利。

最創新:組裝牛角雕擴展造型藝術潛力

以內蒙古牛角為原料,在千根牛角中尋出符合形態、厚度與配色的牛角,經過雕刻、鑲嵌等幾十道工序後,再對角雕進行拼接組裝,一幅惟妙惟肖的角雕作品《紅色的烏蘭牧騎》最終出爐。這套在內蒙古展區陳列的作品在傳統角雕工藝基礎上,以寫實與意向相互結合的手法製作而成,其中人物動勢或手拿樂器或手捧哈達,運用組裝型角雕獨有的奔馬造型,展現了烏蘭牧騎隊員載歌載舞的歡快場景。

在習近平總書記給烏蘭牧騎回信後,內蒙古民族藝術精工聯盟召開學習會,要求民間藝人在現實生活中吸收藝術創新養分,依託人民智慧創作出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經過不斷鑽研,《紅色烏蘭牧騎》組裝型角雕面世。創作者安宇説:“作品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我們把內蒙古獨有的文化精神載體、藝術載體,推向全國。”

在繼承傳統角雕工藝基礎上,內蒙古民族角雕工藝師們以全新設計理念,先進製作工藝,精美外觀表現,創作出具有寫實、寫意、抽象三種風格的牛角圓雕、浮雕、飾品三大類大型組雕、歷史典故等10多個系列,數百種角雕作品。

最民俗:民族飾品傳承蒙古族匠心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個盛産匠人的民族。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展區,來自呼斯楞服裝箱包設計公司的設計師呼斯楞,運用蒙古族的皮具工藝將蒙古族文化設計理念和銀匠的純銅五金等各種民族工藝獨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堅持純手工原創設計,通過作品將蒙古族文化完美呈現出來,讓更多人了解蒙古族文化,深刻感受蒙古族的匠心精神。

在展區顯眼位置,一個蒙古族圖紋的皮包是呼斯楞最滿意的作品,作品名叫——“祥雲包”之系列。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這個皮包的靈感來源於草原。作品以蒙古族花紋為主要元素,鑲嵌的純銀材質與整個皮具比例一致,且採用了浮雕的絲綢工藝進行繡制。

呼斯楞是第一次參加文博會,準備了大大小小200多件作品。參展商對民族文創産品很感興趣,很喜歡這種民族元素濃郁,時尚感較強的生活用品。

據報道,在為期5天的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博覽交易會上,內蒙古50余家參展企業全方位展示了草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産業發展成果,並達成意向性合作項目105個。各參展企業紛紛表示,參加文博會,了解了同行業的新理念和新動態,拓寬了企業視角,同時對民族文化更加自信了。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