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賀蘭山東麓寧蒙交界處青銅峽市寶川生態治沙林場制高點上俯瞰林場,綠意盎然,與周邊灰濛濛的山、灰濛濛的地形成強烈反差。
坡地上,一簇一簇生長旺盛的檸條是劉寶川和林農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治沙的見證。這種植被耐寒,根扎得深,而且枝條繁密,可有效固沙。
看到來了陌生人,林場工人慢慢湊了過來,與記者嘮起了嗑。
“這些年當地生態環境有變化嗎?”
“10年前在這裡幹活,吃飯時碗裏都會有沙子,現在風沙少多了。”
“劉寶川在沙漠裏種樹治沙,大夥是咋看的?”
“他就是個傻子,把錢都扔進沙堆裏了……”
在大夥兒的感慨中,劉寶川走了過來,“治沙比想像中艱難,我們這些人憑著一股子憨勁踏進荒漠,個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當時一起來治沙的人可以退出,我劉寶川不能,因為這裡是我的家鄉。5000畝林地初露端倪,我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讓它成為一片綠洲。”
上世紀80年代,劉寶川在當地是出了名的能人,幹過個體戶,承包過果園、園藝場、再生資源公司收購站等,是青銅峽市大壩鎮“先富起來的人”。1999年,劉寶川拿出多年打拼積蓄的80多萬元,在110國道以西的青銅峽廟山湖南荒漠化地帶的3000畝土地上植綠,每年帶領30多名植樹人奮戰在沙漠邊緣。栽下的樹木一次次被狂風連根拔起,他們一次次在風沙中重新栽下。經過10年的奮鬥,幾十萬株樹苗終於傲然挺立在戈壁灘上,鬱鬱蔥蔥。
2009年,劉寶川與香港客商組建成立林牧公司,加大資本投入,參與青銅峽西部荒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治理沙化土地,開始第二次墾荒播綠。
由於環境惡化,乾旱無情,每年都有大量栽種的樹苗死掉。兩年後,曾立志打造西部綠色屏障的港商退卻了,撤走了全部投資。劉寶川咬緊牙關,與妻子日夜奔忙,用打工的辛苦收入補貼植樹所需的資金。“我實在受不了了,家裏孩子也沒人管,實在太難了!”那段時間,妻子白金芳經常偷偷抹眼淚。
劉寶川的堅持最終打動了家人,每年寒暑假,劉寶川全家總動員,一起在荒灘中植綠治沙。
春末夏初的青銅峽,風乾物燥,千畝荒原上卻綠植滿目,西北戈壁上特有的沙棘、檸條等沙生植物在這裡成了配角,成排的椿樹、沙棗樹、杜梨樹等像列裝整齊的士兵,迎候檢閱。劉寶川介紹,“快10年了,我們大約種下18萬株喬木,只成活4萬株。坡上的灌木情況要好一些,栽種30多萬株,成活20余萬株。”
10多年來,劉寶川一家投入到5000畝林地的建設資金達260多萬元,成活樹木及灌木24萬多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