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要聞>

優質農産品成為內蒙古河套農民“新追求”

2018-04-21 10:00:00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任軍川 哈麗娜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巴彥淖爾市地處黃河灌溉的河套平原,近幾年,在政府引導和部分龍頭企業帶動下,過去盯産量,現在盯市場,從追求産量到追求品質,河套農民的種植觀念正在悄然轉變。

一年之計在於春。眼下,內蒙古河套平原一派春意景象,農民們穿梭在田間地頭,趁著墑情好,忙著春耕。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頭道橋鎮聯增村農民劉倍新正在地裏緊鑼密鼓地播種小麥。劉倍新介紹,去年就種了綠色富硒小麥,每畝地化肥少用了30公斤,雖然産量有所降低,但這種小麥品質好,每公斤價格達到3.9元。他説,“今年我早早就簽了訂單,準備種30畝。”

巴彥淖爾市地處黃河灌溉的河套平原,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和光照資源,是優質小麥種植重要區域。然而在近十年,內蒙古河套地區小麥種植面積急速縮減,到2017年,小麥種植面積不足內蒙古河套平原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

“原因很簡單,過去農民更看重産量,産量高的玉米和市場價格高的葵花最受農民喜愛。”58歲的曹明恒説。

近幾年,在政府引導和部分龍頭企業帶動下,過去盯産量,現在盯市場,從追求産量到追求品質,河套農民的種植觀念正在悄然轉變。

種了多年玉米的農民丘曉明去年就嘗到種植優質綠色彩椒的“甜頭”。在杭錦後旗農業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利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種了20畝彩椒,大量減少化肥用量,收穫的彩椒主要出口到日本和南韓,平均每畝純收入超過4000元。“由於第一年採用新技術,澆水時間沒掌握好,耽誤了約三分之一的收成,否則收成會更高。”他略帶遺憾地説。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巴彥淖爾市提出打造河套全域綠色有機農畜産品生産加工輸出基地,在全市範圍內積極推進“四控”(控肥、控藥、控水、控膜)行動,今年計劃推廣控肥增效技術260萬畝,增施有機肥370萬畝。各旗縣也因地制宜開展了多種舉措,推進優質農産品種植。

杭錦後旗農牧業局副局長李傑介紹,全旗正在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以減少化肥用量。通過檢測土壤,優化肥料結構與氮磷鉀配比,加快推廣緩釋控、水溶性等新型肥料,並運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高效利用水肥資源,實現“功能表式”施肥,普遍將化肥用量減少40%以上。

杭錦後旗還積極推進秸稈還田工作,將秸稈粉碎深翻埋進土壤,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耕地品質。2018年全旗小麥、玉米秸稈還田面積可達到種植面積的95%。

在五原縣勝豐鎮,農民辛海生溫室大棚裏的第一茬燈籠紅香瓜已賣完,接下來他要讓土地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再種植下一茬蔬菜。“瓜3月初就開始賣了,我的香瓜通過了農業部農産品品質安全中心的監測,有無公害農産品防偽標識,很受消費者的歡迎,貴的時候一公斤賣70元。”辛海生自信滿滿地説。

五原縣為推進農畜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的精準化和可視化,組建了農畜産品追溯平臺,完善企業簡介、投入品使用情況、産品生産資訊、當地水肥氣熱資訊和産品檢測資訊等。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了解當地農畜産品的生産資訊和投入品使用資訊。

五原縣還全面加強基層監管體系建設,在全縣10個鄉鎮成立了農畜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站,每個鄉鎮配備了監管專用車和農殘速測儀,全面開展投入品監管和産品檢測工作,以提高上市農産品的品質和品質。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