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焦點關注>

探索符合國情地情的綠色之路

2018-03-06 09:36: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丁志軍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我們不能滿足於內蒙古的生態修復成果,要主動承擔起國家西部地區的生態修復任務。”王召明説,“生態修復的前期投入很大,但我們更注重的是社會效益。”

春節剛過,內蒙古蒙草生態集團(以下簡稱“蒙草”)“西藏藏草生態研究院”籌備組的科研人員又打起背包,奔赴西藏,繼續西藏植物資源調查與種質資源採集工作。生態修復到哪,研究院就先建到哪,這是蒙草在全國籌建的第十三個研究院。

據介紹,蒙草以科技手段馴化鄉土植物,修復生態環境。近年來,蒙草在草原生態修復、荒漠化治理、土壤修復、礦山修復、城市廢棄地修復等多個領域開展科學研究,並將種子繁育、加工以及生態包等産品應用於實際的生態修復中。

以鄉土植物修復生態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調研,考察了蒙草抗旱植物研究院。

位於和林格爾新區的鄉土植物博物館,陳列著蒙草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在這裡,石竹、北蔥、二色補血草、山韭、鹽爪爪等數百種本土“野花野草”已成為生態修復的新品種。大青山前坡240公里生態修復、烏海礦區恢復、白雲鄂博礦山公園等大型綠化項目,也成為蒙草馴化新産品的平臺。

近年來,蒙草在鄉土植物科研領域累計投入8億元,建立起13個專業類生態科研機構和相應種質資源庫,圍繞水土氣、人草畜、微生物等影響生態環境的核心元素進行收集統計、研究分析。

經過20餘年的積累和實踐,蒙草建起“土壤大數據”和“種質資源大數據”,收集鄉土植物種植資源近2000種、3000余份,植物標本2800余種、2萬餘份,土壤樣本近40萬份。僅在內蒙古地區就採集近2000萬個區位點進行鄉土植物資源監測,基本覆蓋整個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地區。

種業科技與生態修復並舉

據蒙草創始人王召明介紹,蒙草以國土綠化視野看發展、以生態産業思維求創新,已明確建立了“生態修復、種業科技”兩條業務線。

馴化鄉土植物,修復生態,是蒙草的核心競爭力。結合研究體系和大數據平臺,蒙草細分市場、做深科研,擴展出專業型的公路道路邊坡類公司、土壤修復類公司、礦山修復類公司、草原生態修復類公司、鹽鹼地改良研究與修復公司、沙漠生態修復公司、工業廢棄地修復公司等,將科研與業務發展相結合,深耕生態修復板塊。

同時,蒙草運用“種質資源大數據採集+土壤大數據分析”等方法,提出“育繁推一體化”的草種業發展戰略,打造“植物科研+技術輸出+種業基地+草種生産加工+草種銷售”為一體的産業鏈模式。按照客戶需求,蒙草推出實用性強、操作便捷的生態種子包産品,針對不同地域的不同特點,實現造花海花田,造綴花草原,並通過飛播修復、礦山修復和道路護坡綠化來治理草原、沙地與沙漠。

蒙草通過深度挖掘植物的耐踐踏、節水、易管理等特性,組建運動草公司,主打天然運動草坪,在北京和內蒙古建設繁育基地。2017年蒙草承建國安金冠·國奧村足球營項目,國家北方足球訓練基地運動場項目也在進場籌備之中,總結形成系列標準和技術。球場之外,運動草還細分出走路草坪等。

推進國際化合作

在草原、礦山、鹽鹼地、垃圾場、工業廢棄地、戈壁、荒漠等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修復及節水園林、生態景觀建設、城市景觀建設和運營中,蒙草的“生態土辦法”及多項企業標準正逐步成為行業標準。

依託草産業和生態修復的科研實力,蒙草的生態修復技術正圍繞草原向沙地、礦山、鹽鹼地、城市生態等多種環境治理修復延展,在新加坡、蒙古、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建立起生態修復科研及種業合作關係,在國際上積極推進生態修複業務。

蒙草數據平臺可以整合某一地區近幾十年以來的水土氣、人草畜、微生物等生態關鍵因素指標數據,真正做到用數據力量實現精準生態治理,讓科技成果惠及每一方生態、每一戶居民。

爭當生態排頭兵

“我們不能滿足於內蒙古的生態修復成果,要主動承擔起國家西部地區的生態修復任務。”王召明説,“生態修復的前期投入很大,但我們更注重的是社會效益。”

蒙草通過“草産品、草原生態、草産業運營、草生態資本”,規劃在生態修復、種業科技、産業並購等方向分解和推進,努力打造草種業的第一品牌、草原生態修復的第一品牌、運動草坪第一品牌,最終搭建並實現“草原生態産業運營平臺”。

2017年,蒙草社會用工430萬人次,供應鏈合作企業5000多家。以內蒙古為樣板,蒙草將生態智慧複製成“藏草(西藏地區)、疆草(新疆地區)、秦草(陜西地區)、青草(青海地區)、滇草(雲南地區)”等事業群。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