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內蒙古,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樣的誓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的諄諄囑託言猶在耳: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
對於內蒙古來説,這是時代命題,更是責任擔當;這是行動綱領,更是奮進號角!
自治區黨委莊嚴承諾:守住民生底線,決不讓一個困難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
4年後的今天,“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豪邁征程已然開啟。這期間,內蒙古交出的民生答卷,成為不忘初心的生動實踐,成為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成為2500萬草原兒女日益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陽光灑滿大草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內蒙古正在全力奔跑,逐夢前行!
脫貧之戰
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裏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 ——習近平
這個春節,達拉特旗白泥井鎮七分子村南社農民劉文其一直思謀著新一年的打算。
剛剛獲得了“全旗脫貧攻堅奮進獎”,劉文其信心十足。“在種植、養殖之外,我還想嘗試做個農民經紀人,今年我要靠自己的奮鬥,力爭純掙10萬元!”
劉文其並非個例,2017年內蒙古實現減貧20萬人,1個國貧旗縣、13個區貧旗縣摘帽,減少深度貧困人口6.64萬人。從2013年至2017年,內蒙古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157萬減少到37.8萬,累計減少119.2萬,貧困發生率由14.7%下降到2.6%以下。
數字背後,是著眼大局的思考、斬釘截鐵的決心和精準發力的舉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繞不過的“坎兒”。
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心擲地有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頭號民生工程,是沉甸甸的責任。
一系列的舉措隨即出臺,決心立即轉化為行動:
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創新扶貧體制機制,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戶”要求;
全力打好落實脫貧攻堅“組合拳”,大力推進特色優勢産業、基礎設施網路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貧困地區儘快步入自主發展軌道;
建立並且實行“五級書記抓扶貧、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全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
全區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和社會保障項目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為脫貧攻堅戰加油助威、推波助瀾:
全面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2017年補獎區每人平均政策性補貼收入增加850元,480萬農牧民拿到了沉甸甸的實惠;
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全覆蓋的資助政策體系,2017年全區新增幼兒園173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66%;
積極推進低保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全區17.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範圍,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全面實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個一批”行動計劃,推行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服務模式。……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戰役,更是一次對執政能力、執政理念的大考。在這場規模浩大的戰役中,內蒙古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謀劃在先,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中流砥柱。
39位省級領導“一對一”聯繫貧困旗縣,409名盟市級領導、1852名縣處級幹部聯繫貧困蘇木鄉鎮和貧困嘎查村,7239個駐村工作隊、近4萬名駐村幹部奮戰在攻堅一線。
2013至2017年,全區四級財政扶貧資金共投入291億元,金融扶貧資金投入459.4億元,社會資金投入144.1億元,各項投入累計達到1185億元。年均約237億元的投入,為攻堅之戰輸送了源源不斷的補給。
截至2017年底,內蒙古還有37.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沒有脫貧。越往後越是深度貧困,越往後越是難啃的“硬骨頭”。
內蒙古初心不改,決心不變:聚焦深度貧困,提高脫貧品質,2018年計劃減貧20萬人,9個國貧旗縣、13個區貧旗縣摘帽。面對時代賦予的使命,面對歷史性的考題,面對人民的深切期盼,內蒙古信念堅定、一往無前,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
安居之役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係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係人民安居樂業,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 ——習近平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這是居住在棚戶區人民群眾的真實感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棚戶區改造迫在眉睫、任重道遠。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來到阿爾山,在伊爾施鎮74歲的困難林業職工郭永財家中,他察地窖,摸火墻,看年貨,坐炕頭,詳細了解一家人的生活。
看到郭永財等群眾住房還比較困難,習近平總書記叮囑當地幹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
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託,讓阿爾山林業職工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4年8月,郭永財、馮秀華夫婦同185戶居民一起,成為阿爾山棚戶區改造首批安置對象,搬入集體安置樓。
吃水不用壓井、供暖不用燒煤,老人看病就醫可以呼叫家庭醫生,郭永財夫婦和鄰居們的生活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4年40億元的投入,讓阿爾山市9688戶棚戶房順利徵遷,23.4萬平方米的回遷小區拔地而起,棚戶區居民基本實現“出棚進樓”。
在10多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25萬平方公里的呼倫貝爾,在118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大地上,棚戶區改造,成為又一場規模浩大的戰役!
春節的大興安嶺圖裏河林業局,室外氣溫零下40度,78歲的林業退休職工鄭淑范奶奶家,氣溫卻是零上27度,裏裏外外近70度的溫差,讓鄭奶奶的幸福感更加強烈。
鄭奶奶16歲來到林區,開始時住帳篷,結了婚才住進了“板夾泥”,一住就是幾十年。“最難熬的就是冬天,煤都捨不得燒,房子四處漏風,我就找了一大塊鐵板,晚上睡覺的時候把鐵板放在已經熄火的爐子上,孩子們睡在鐵板上,還能熱乎點。”
隨著圖裏河棚戶區樓房竣工,鄭奶奶和大批的林業職工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住上樓房了,洗衣服用洗衣機,樓下有菜店、商店,幹啥都方便多了,這得要感謝黨的政策好啊!”
非常之役,需要非常之力。在棚戶區改造這項宏大的民生工程、發展工程面前,內蒙古持續發力、癡心不改,強力推進!
每年年初,自治區政府都要與各盟市簽訂年度住房保障工作目標責任書,及時分解改造任務。各盟市隨即層層分解,落實到位。
內蒙古積極爭取中央投資和補助資金,積極推進融資以及政府購買棚改服務,因城施策推進貨幣化安置,多渠道籌集資金。多措並舉,確保了棚改工作的順利推進。
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統計表明,從2014年以來,內蒙古共實施棚戶區改造92.5萬套,完成投資2265億元。
在內蒙古大地上,與棚戶區改造同步實施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農村牧區危舊房改造、遊牧民安居工程、廉租房、公租房等各種工程、措施快速推進。過去的5年,內蒙古累計為217.6萬戶城鄉家庭改善了居住條件。
保障之網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 ——習近平
“總書記的手很大,很溫暖,我倆握手時,感覺熱乎乎的。”想起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的情景,“模擬家庭”媽媽景鳳英依舊激動不已。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看望在這裡入住的兒童。他動情地説,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共同努力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寄語,傳遞出了他對人民生活的深切關懷和牽掛。內蒙古牢記囑託,全力出擊,守好民生底線,提升民生溫度,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
“又給我們漲工資啦!”春節期間,得到漲工資的消息,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廠漢板村委會當協理員的賈建青別提有多高興了!
説起協理員這份工作,賈建青充滿感激。2016年離異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賈建青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生活窘迫。聽説回民區給就業困難人員安排公益性崗位,她第一時間報了名,很快得到了一份協理員的工作。
“有事做,有錢掙,還不耽誤接送上幼兒園的兩個孩子,挺好的。”有了工作的賈建青逐漸走出了離婚的陰影,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2017年,全區各級人社部門共幫助5.7萬名像賈建青這樣的就業困難人員找到了工作,幫助5.7萬名城鎮失業人員和417戶“零就業”家庭中的427人實現了就業,使他們的生活得到改善,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內蒙古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紮實推進落實“創業就業工程”和“創業內蒙古行動”,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全區城鎮累計新增就業134.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低於國家控制目標;
2013年以來,全區32.49萬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2.06萬人,登記認定的“零就業”家庭由2013年的1233戶減少到目前的417戶;
2013年以來,全區累計創業培訓27.6萬人,培訓後成功創業21.8萬人,帶動就業76.5萬人;
全區建成創業園和孵化基地398個,入駐實體4.85萬戶,帶動就業41.1萬人;
2013年以來,全區農牧民轉移就業累計1282萬人次,其轉机移6個月以上1040.7萬人次。
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不僅僅是就業。教育、醫療同樣是備受關注的話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健康內蒙古建設,內蒙古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2017年,內蒙古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8%,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3.42個百分點。32個旗縣(市、區)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全區累計達到93個。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從8個旗縣擴大到所有31個國貧旗縣。大學新生資助政策由城鄉低保家庭擴大到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給予每人每年1萬元的資助。2017年,內蒙古在全區範圍內實現了異地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和醫保資訊聯網,在全國率先實現區內住院、門診就醫、藥店購藥“無異地”。與全國31個省市區實現了異地就醫業務聯通住院直接結算,提前兌現國家要求的這項重大民生承諾。
內蒙古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養老、醫療、住房和最低生活保障體系,保障標準和補助水準均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準。
兩個數字,傳遞出內蒙古執政理念中厚重的民生分量:2017年,自治區本級壓縮一般性支出10億元,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區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9.8%,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
綠色之夢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
不久前,一則微信刷爆了朋友圈:根據中國天氣網發佈的2017年度藍天數據報告,呼和浩特全年藍天佔比73%,在全國省會級城市中排名第二。
毋庸置疑,這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擔當。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指標,留住藍天綠水,本身就是一份為民情懷。
因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對於環境與民生的精闢論述,讓內蒙古“築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信心更加堅定,深入推進綠色內蒙古建設的行動更加堅決。
保護環境,就要淘汰落後産能,把污染環境的源頭掐斷;就要採取嚴格的措施,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
2017年,內蒙古退出810萬噸煤炭、55萬噸鋼鐵産能,取締地條鋼243萬噸。今年,還將繼續退出煤炭産能405萬噸;
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
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大檢查,整治大氣、水、土壤污染,停止自然保護區內所有礦山的開採勘探活動,持續推進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建立生態文明考核辦法、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完善自然資源保護制度,初步形成四級“河長體系”;
就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移交的生態環境損害問題,內蒙古對124名相關責任人嚴肅問責,其中涉及廳級幹部27人、處級幹部65人、科級幹部29人、其他幹部3人;給予黨政紀處分92人、誡勉21人、通報9人、免職2人。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精心的呵護換來豐厚的回報,5年來,內蒙古的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讓生活在這裡的人民群眾感受至深:
沙塵暴少了!2008年—2012年內蒙古每年平均沙塵暴日數為1.6天,2013—2017年下降到每年0.5天,過去每到春天黃沙蔽日,如今這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空氣好了!2016年全區12個盟市平均達標天數314天,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6%,同比提高5.1個百分點。2017年全區大氣環境品質繼續穩中見好;
草原美了!內蒙古種草保留面積連續多年穩定在5000萬畝以上,草原退化、沙化面積較“十二五”初減少了671.3萬畝,草原生態惡化趨勢得到整體遏制,重點生態治理區明顯好轉,2017年全區草原平均植被蓋度達到44%,較2010年提高7個百分點;
森林大了!全國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內蒙古森林面積3.73億畝,居全國第1位;森林覆蓋率為21.03%,同比提高1.03個百分點;活立木蓄積量14.8億立方米,居全國第5位;
沙化退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內蒙古5年累計完成防沙治沙面積7100多萬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4807萬畝,全區荒漠化土地減少625萬畝,沙化土地減少515萬畝,減少面積居全國首位。
如今,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成為內蒙古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成為內蒙古最亮麗的名片,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