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內蒙古1月25日訊(記者王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兩會上,內蒙古政協委員、中國觀網華北區總裁郭曉東關於發展繁榮民族文化提出民族文化要繁榮,須在確保歷史傳承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走産業化的道路。
郭曉東認為,民族文化要發展要繁榮,必須在確保歷史傳承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走産業化的道路。溫室里長不出大樹,光靠政府補貼和保護的文化項目,生命力也不會強大。相反,經過市場洗禮而茁壯成長起來的文化項目,不但形成了自身的造血功能,相反還能反哺地方政府,解決就業問題,改善當地民生,增加稅收,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民族文化産業化進程的推進,必須首先依靠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比如我們內蒙古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全區各種級別的大約有三四千個吧,這些項目應該算是我們蒙古族地區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項目了。但是,這些項目的傳承人或者經營者,大部分文化層次不高,缺乏商業經營的意識,又沒有資金,要是靠他們自己做大做強,不可能。不要説在全國範圍內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了,有些連維持企業的運轉都困難。這時候怎麼辦?我覺得應該由政府出面,由專業的機構對他們進行輔導,幫他們規劃,同時還要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援。
我們對內蒙古的大企業進行一下梳理,發現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羊絨衫這些全國知名品牌,生産的都是具有內蒙古地域特色的商品,他們的成功不是偶然現象,是因為他們自身帶有的強烈的內蒙古地域特色,這種獨特性更容易被國內消費者認可。政府從這些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企業入手,給予扶持,更容易培養出第二個伊利、第二個蒙牛。
對於文化項目産業化的兩種嘗試——固化為商品或與旅遊景區進行捆綁。郭曉東認為自治區政府可以對現有的非遺項目進行一下梳理,挑選最具民族特色的項目,挑文化傳承容易固定成為商品,在全國範圍內行銷的項目,由政府牽頭,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對這些項目給予最大政策支援,給予更大的資金支援,扶持他們成為龍頭項目,帶動其他文化項目發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民族文化項目和旅遊景區相結合,成為景區吸引遊客的核心資源,帶動景區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在這裡,我們説説南韓的端午祭。明明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但是南韓的工作做得更細緻,不但申請到了世界文化遺産,每年蜂擁而至的各國遊客都是幾百萬級別。西班牙的鬥牛,德國法蘭克福市的車展、慕尼黑的啤酒節這些案例都值得我們借鑒。
摔跤、騎馬和射箭,這些都是最有內蒙古特色的文化項目,而且是我們內蒙古一直有優勢的體育項目,在內蒙古地區也很有群眾基礎,在牧區牧民結婚的過程中,有的都組織摔跤比賽。我們想以一個全國性的最頂級的摔跤比賽為核心,打造一個最具蒙古族特色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民族文化品牌,但是一直沒有和某一地區形成固化關係,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策劃和宣傳,把這些民族文化元素賦予呼倫貝爾大草原,形成固化關係,讓當地遊客實現至少翻一番的目標。對這個目標,我們很有信心的。2017年夏天,我們幫涼城岱海景區實現了日遊客數量從不足300人到4萬人的突破,極大地帶動了當地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當民族文化固化在商品中或者與旅遊景點捆綁在一起,那麼,這些商品、景點就會成為載體,隨著商品在全國甚至世界範圍內流傳,反過來會成為我們地區文化的名片,宣傳我們的民族文化,傳遞我們的民族精神,帶動我們旅遊業的繁榮,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此外,內蒙古對於産業扶持方面,郭曉東認為力度還不夠,或者方式方法上還有欠缺。這麼多非遺項目中發展成內蒙古大型企業的沒有,成為地方經濟支柱也沒有,這個結果就説明扶植方法上要改善。當然扶持不見得一定就是錢,其實扶持包含很多方面,需要我們領導幹部真正下到基層了解這類企業的實際需求,比如説幫著把把關,免費做做衛生檢驗等等。或者是幫助做一做宣傳推廣,組織一些上下游企業進行對接。領導幹部可以帶頭使用有民族特色的非遺商品,這些都是對非遺産品的極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