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傳承著深厚文化傳統的烏珠穆沁蒙古袍並不單純是一種文化遺産,它是活的服裝,它有流行布料、流行款式和其他流行元素。敖雲額吉幫寶音收拾了行李,特地為他帶上幹活穿的蒙古袍,在那邊沒有摩托車,要騎馬幹活,蒙古袍的用處就多多了。
蒙古袍——穿在身上的民族風情
傳承著深厚文化傳統的烏珠穆沁蒙古袍並不單純是一種文化遺産,它是活的服裝,它有流行布料、流行款式和其他流行元素。它其實是一種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發展變化的蒙古人群體中的時裝。 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蒙古袍在烏珠穆沁正從日常服裝蛻變為禮服,只能在新年、那達慕、婚禮等重大節慶上看到。傳承著深厚文化傳統的烏珠穆沁蒙古袍並不單純是一種文化遺産,它是活的服裝,它有流行布料、流行款式和其他流行元素。它其實是一種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發展變化的蒙古人群體中的時裝。
花邊 2010年3月,我第五次到達烏珠穆沁草原,這次我落腳的地方是東烏珠穆沁旗的額吉淖爾附近敖雲畢力格和格日勒圖雅夫婦家。幾年來,我已經看過內蒙古各地的蒙古袍,對烏珠穆沁蒙古袍情有獨鍾,準備做一件,唯一的疑慮是烏珠穆沁的蒙古袍太過鮮艷和隆重了。
敖雲畢力格像很多烏珠穆沁男子一樣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沉默寡言,格日勒圖雅精明能幹,滿臉都是微笑。3月份是草原上最忙的季節,敖雲畢力格家11天裏100多只母羊下了羔子,這些小羊羔有一隻吃不飽都可能在寒冷的季節裏死去,夫婦倆每天都忙著照看羊羔和母羊。敖雲畢力格家1984年分了草場定居下來,1996年拉了網圍欄,10年前蓋了房子和棚圈,現在是定居的牧民。敖雲畢力格夫婦每天穿著破舊的羽絨服在草原上和棚圈裏幹活,總也看不到他們穿袍子。終於有一天,夫婦倆要去朋友家買一頭種公牛,格日勒圖雅拿出一件耀眼的綠色蒙古袍穿上了。有趣的是,平時十分精明的格日勒圖雅穿上蒙古袍之後竟然顯得憨厚了。
晚上,格日勒圖雅問我:“你要的袍子是帶花邊的?還是不帶的?”我愣住:“什麼花邊?”格日勒圖雅給我找出一件她做了一半的袍子,袍子是綠顏色的,裏面是棉襯裏,邊緣已經包好了5層不同顏色的金邊,領口還沒有上。她又拿出一些黑色的布,上面繡著彩色的花紋。她問我:“你想要這個嗎?沒有這個的蒙古袍就簡單,有的話就要做好多天。”粗手大腳的格日勒圖雅繡出來的花非常細密,在黑色的布上,細線勾勒出雲朵的圖案,花邊每前進一段就自然地過渡到另外一種顏色,五六種顏色有規律地交替著。我立即問格日勒圖雅能不能為我做一件蒙古袍。她説:“不行,做蒙古袍一般都是秋天賣了羊到過年之前沒什麼事情的時候才做,現在這個季節想找人做恐怕很困難。不過烏裏雅斯臺鎮上有做蒙古袍的商店,你可以去那裏看一看。”
幾天后,我在烏裏雅斯臺小鎮上尋訪了很多賣蒙古袍的商店,意外地發現,大部分店的主業都是賣花邊而不是袍子。原來一眼看上去繽紛奪目的烏珠穆沁蒙古袍在花邊上下了這麼大的工夫。賣花邊的店大多是當地牧民起的執照,但是經營者大多是赤峰、通遼一帶的蒙古人,現在鼓勵牧民進城,他們辦執照有優惠,但是很少有牧民自己經營這個生意。
在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小店裏,一個通遼來的男子正在繡花。他是在繡領子和領口最外緣的五彩雲錦,那一條彩色的邊緣原來不是用彩色布條訂上的,而是用各種顏色的線一針一針排出來的。一件蒙古袍需要繡花和五彩雲錦的地方共有四處——領子、領口花邊、兩個馬蹄袖、兩邊開叉的上緣,一共6件,500-800元不等。除此之外,蒙古袍左右兩個開叉處有4個邊緣,還有袍襟的右側邊緣5處,有些蒙古袍這裡不用普通的彩色布抓邊,而是用長長的繡片加雲錦的抓邊。這樣的蒙古袍花邊多達11件,價格在1200元左右,有的蒙古袍甚至整個下襬邊緣都繡花,即使這麼多繡片價格也不會太貴。“這個活男人幹的少,但是也能幹,啥活不能幹呀?掙錢就行唄!”繡花的男子説,“現在是淡季,沒什麼人買,主要是趕著做,等到秋天賣了羊,來買的老牧民可多了!四五十套不夠賣的!現在進城的牧民多,搶我們活的也多,價錢賣不上去了!前幾年比這好賣!”
我擔心這種繡花加雲錦色彩太花哨在城市裏很難穿,沒有下決心買。後來我在另一家小店裏看中了一套綠顏色的花邊,雲錦也只有紅藍兩色,價錢只要300多元。這家店的店主叫琪琪格,赤峰來的蒙古人。她從小就會繡這種花邊,幹這個活已經快二十年了。問題是,赤峰的蒙古袍上沒有這種花邊,這花邊是烏珠穆沁袍子的特點。“這個花邊是傳統的,我們小的時候是繡在靴子上的,蒙古靴的上緣有一圈花邊,就是繡這種圖案。這花樣也老變,前幾年我繡的不是這樣的,是像《還珠格格》裏那樣的。”琪琪格給我看了一個前幾年她繡的靴子邊,那是很形象的大朵的花和蝴蝶。現在那個樣子已經不時興了,現在流行這種更抽象更符合蒙古族傳統的圖案。
“時興”這個詞,引起了我的注意。事實上,烏珠穆沁蒙古袍上的花邊在1996年以前還沒有人見過,它是個新發明,這種雲朵般的紋樣過去繡在帽子和靴子上。烏珠穆沁的皮帽子的頭頂有一束紅色流蘇,圍著流蘇,是一圈繡花,繡花的外面是一圈五彩雲錦。繡花和雲錦是被誰最先挪到蒙古袍上已經不得而知,做這件事的很可能就是一位普通的牧民,當這樣的蒙古袍出現在大街上和朋友聚會中時,它流行起來。它流行的速度很快,而且還在不停的變化,幾年前,我在烏珠穆沁地區看到的蒙古袍花邊是繡在白色襯底上的,也有繡蝴蝶和花朵的。但是現在都是繡在黑色襯底上,使用色彩明麗的線。及至今天,這繡花還在變,像我看中的綠色線繡的花就是最近才出來的。人們生活在城市裏的時間變長了,開始喜歡素雅的顏色,花邊也從彎曲的變成了直角的,既符合傳統,同時又是新鮮的。
琪琪格雖然是賣繡片的,但是她並不設計花樣,專門有人畫花樣。畫花樣的人也是牧民,作為設計師,他們能賺得的利潤卻非常微薄,也沒有智慧財産權。我見到過一位會畫花樣的民間藝人烏日圖那斯圖,這位51歲的民間藝人並不認為他畫的花樣是一種創造,他覺得也是跟別人學的,但是他説不清和誰學的,有時候看到了,又加一點自己想到的,就畫出來,被別人學走了也沒關係。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蒙古袍上的花紋層出不窮。
布料 敖雲畢力格的侄子寶音在鎮上混事,他告訴我他的額吉(媽媽)能幫我做袍子,讓我過幾天從牧區回來到他家找他的額吉。我在牧場上見過寶音的阿爸,沒想到他的額吉在城裏。敖雲額吉是寶音的媽媽,像很多中老年的蒙古族女人一樣,她身材瘦小,舉止溫和。她為了照看在城裏上學的孫子在城裏租了房子。因為生活在城裏,敖雲額吉的生活節奏和牧場上的人不一樣了,春天是牧場上最忙的時候,不過她卻能騰出時間給我做袍子。
開工的前一天,敖雲額吉找出自己的蒙古袍穿上,和我一起上街買料子。事前,我已經看過了很多綢緞店,我覺得大部分綢緞都太艷麗了,我本來想要件藍色的,但是發現這裡穿藍袍子的人大都是男人和上歲數的女人,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那麼就剩紅色和綠色了,這讓我有點不爽。我們走了幾家店,我看中了一塊深綠色有銀色提花的布料,敖雲額吉不滿地搖搖頭。寶音説:“太深了,穿起來不精神。”轉了很多家店,敖雲額吉始終想選色彩很正的,而我總是喜歡調和色,敖雲額吉説:“城裏姑娘很好,不喜歡鮮艷顏色!”她是這麼説的,臉上卻沒有流露出一絲誇獎我的神色。整條街上所有的店都選過了,我們最後走進一家跟蒙古國有點關係的店,他們那裏賣一些有那邊風格的服裝和布料,色彩要樸素一些。老闆很快看出我們的分歧,拿出一匹銀灰色布料,上面提著銀色的暗花。老闆説:“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各種各樣的顏色,不要再選那些藍的、紅的了,這個就很好。”我們很快達成一致,買了20尺布料。隨後,我們把前幾天看中的花邊買下來,敖雲額吉説:“很配,很會選。”不過這顯然不是他們選顏色的習慣。
回到家,敖雲畢力格夫婦正好進城,到嫂子家小坐。格日勒圖雅説:“哎呀!這個顏色呀!”敖雲額吉説:“城裏姑娘就喜歡,沒辦法!”敖雲畢力格用生澀的漢語問我:“怎麼不選個紅的?”我當時也很崩潰。
我想起在敖雲畢力格家時,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小夥子,穿了一身大概結婚才會穿的天藍色蒙古袍,領口周圍繡著花紋,外緣是七彩的雲錦,當時一點都不覺得他太花哨了,而是覺得非常好看,嘆為觀止。草原上天空是純凈的,大地無論是金黃色,還是綠色都是很正的顏色。在這樣單純而乾淨的背景裏,無論穿得多麼鮮艷、色彩斑斕也不會覺得花哨。而我對袍子顏色的設想是在北京就形成的,如果我在東烏珠穆沁旗再呆上一個月,或者只要一個星期,我的審美觀點就會完全修正過來,喜歡上牧民們喜歡的顏色。但是現在這樣也不錯,我的這身蒙古袍將是蒙古袍家族中一個新的配色方案。
敖雲額吉租房的地方是一個平房區,很多進城的牧民在這裡租房。離她家不遠的地方住著一位娜仁格日勒額吉。已經70多歲的娜仁格日勒是個做袍子的高手。她一輩子做過多少件袍子已經無法計數,她清楚地記得她用過的每一種布料。她最早用做蒙古袍的布料叫“達林達布”,上世紀60年代出現了“錫布”,錫布實際上就是普通棉布,現在多用來做裏子,後來又有了綢子、的確良等等。每一種布料做起來手感都不同,但工藝差別不大。最特殊的是皮袍子,娜仁格日勒説,皮袍子的布料加工起來很複雜,要用煙把皮子熏成煙火色,顏色非常漂亮,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工藝了。現在這種色彩繽紛的綢緞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才有的,但蒙古人喜歡金光閃閃的紡織品卻由來已久了。
據中央民族大學研究蒙古服飾的蘇日娜老師介紹,很早以前回回商人已將中亞出産的一種名叫“納石失”的織物運銷到了蒙古。“納石失”是波斯語(nasich),意思為織金錦,是元朝最受歡迎的原産于中亞的一種以金縷或金箔切成的金絲作緯線織制的錦。據波斯史學家拉施都丁(Rashidal—Din)記載,成吉思汗西征之前,有一個花刺子模商隊運了許多金錦、布匹到蒙古販賣,為首的富商索價太高,每匹金錦要三個金巴裏失(錠)。成吉思汗大怒,命人將庫中所存的此類金錦拿給這個商人看,表示這種物品對他來説並不新奇。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重農抑商的朝代。這個朝代,大量中原和西方的紡織品通過商業進入蒙古地區,元朝的手工業也非常發達,在江南各地建立了大量製作納石失的作坊和官辦織造。從那時起,各種絲織品、紡織品就大量進入蒙古地區成為蒙古人夏季服裝的布料。
皮子作為服裝布料,在蒙古地區有更悠久的歷史,羊皮、銀鼠皮、狐皮、貂皮都曾是蒙古袍的布料。其中貂皮是比較貴重的,羊皮是貧窮百姓穿的。那時蒙古人都會有兩件冬季的袍子,一件毛向裏,一件向外。現在烏珠穆沁蒙古人冬天多穿羊羔皮、羊皮做裏子、絲綢做面的袍子,羊羔或大羊的毛還要在邊緣略略露出一點。獲得大羊皮比較容易,因為蒙古人家裏每年都要殺一些大羊,但是羊羔皮就比較難得了。蒙古人沒有吃羔羊肉的習慣,羊羔皮都是從冬天自然死亡的羊羔身上扒下來的,每只羊羔只能提供很小的一塊皮,30隻羊羔才能做一件袍子。現在牧民家牲畜都不多,好一點的人家每年才100多個新羊羔,每年死五六隻就是很大的損失了,因此做一件羊羔皮的蒙古袍要攢好幾年。
考慮到我的袍子要在北京那麼熱的地方穿,我就不需要皮子做裏了,只選用了單層的布,就是娜仁額吉説的“錫布”。
工藝 上世紀50年代,10歲的娜仁格日勒開始學做蒙古袍。首先是做單袍子。遊牧民族因為騎馬的關係,自古就有褲子,但是襯衫是個外來品。在那個年代,烏珠穆沁人是穿兩件蒙古袍的,裏面穿一件單袍,外面,夏天穿棉袍,冬天穿皮袍。
娜仁格日勒從學做單袍子開始,到了14歲開始學做皮袍。做袍子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抓邊,最初她抓的邊寬窄不齊很容易翻起來。上初中的時候,她心疼弟弟,找了一塊紫色的布,用粉筆抹線上上,把線在布上一彈,畫出裁剪線,給弟弟裁剪袍子。當時同學們都笑她:“就你會縫!”雖然手藝還不好,但是還是縫製成功了。
娜仁格日勒結婚的時候,自己做了兩件蒙古袍,用的是錫布,其中一件顏色是藍的,在陽光下會微微泛紅,抓的綠邊,這件袍子是出門時穿的,另有一件在家勞動時穿。那時,袍子上沒有現在複雜的繡花和雲錦,也沒有金色的封邊,娜仁格日勒只能在絎線上下功夫。她把絎線縫得很細,很密,以此讓袍子看上去很精緻。
結婚以後的娜仁格日勒每年都做袍子,家裏有4個孩子,每個孩子的袍子都只能穿1年多,必須一直做新的。1976年,縫紉機出現在娜仁格日勒的視野中,這引起了她強烈的興趣,甚至有一次她把別人的縫紉機拆開了。起初,怎麼也裝不上,人家很不高興,但是娜仁格日勒説:“既然能拆,怎麼不能裝。”自己研究以後,她又把它裝上了。她很快有了自己的縫紉機,並學會了使用,她形容用上縫紉機的感覺“像飛起來一樣”。
娜仁格日勒一生所做的袍子裏,她印象最深的是當年兒子結婚時,她給兒媳婦做的那件,因為那件蒙古袍她吸收了西服的製作工藝——上袖。烏珠穆沁蒙古袍大多不是上袖的,衣料直接被裁成尺形,袖子和肩膀直接相連,不夠長的部分用剪下的布料接上。所以上袖在烏珠穆沁地區很特別。但是蒙古袍並不都是這樣,比如鄂爾多斯和布裏亞特的蒙古袍,不僅上袖,而且上泡泡袖。
有好幾個牧民告訴我,敖雲額吉並不是做蒙古袍最好的人,很多家的額吉都比她做得好,不過她是最合適的人,那些在牧場上忙碌著的額吉是沒時間幫我做袍子的,娜仁格日勒額吉雖然在城裏養老,但她的年歲又太大了,眼睛已經不好了。
蒙古袍的縫製過程充滿了各種驚喜。料子首先比著我的身高裁成了半個的衣服形,然後兩塊料子從中間拼起來,一個大袍子就初具雛形了。神速啊!但這只是開始。正如娜仁格日勒説的縫製蒙古袍最繁瑣的工序是抓邊。敖雲額吉把自己的存貨拿出來,是金色的線和不同顏色的線織成的布。每塊布都是三角形的,被斜著剪開過。敖雲額吉沿著斜線剪下兩公分寬的邊,再把這些邊接起來,接成長長的,訂在袍子邊緣。我已經轉向擔心袍子的顏色太素,希望上面有漂亮的裝飾。看到紅、黑兩層金邊封上了,我稍稍有點踏實了。買來的領口花邊上也封了紅、黑兩色的金邊。接著敖雲額吉找出一條綠色的,問我喜歡不?我表示喜歡,於是又在側面的兩層金邊上又封上一層綠色的,但是並沒有到邊,還有很寬的一段距離。第二天敖雲額吉又封了一層純金的,一層藍的,一共5層邊!我以為這已經夠了,敖雲額吉卻不斷從她的存貨中變出各種稀奇的花樣,她又拿出一個彎彎曲曲的金線圍在花邊的外緣,現在顏色明顯亮麗起來,形式也活躍起來。在牧民家做袍子不是一個商業行為,不存在合同關係,我的袍子上有什麼完全由敖雲額吉做主,如果指望我去提要求,肯定很土了,會少很多東西。
封邊主要使用縫紉機完成。但後面的工作卻需要大量的手工了。無論是上裏子,還是絎線,都是一針一線做出來的。從剪邊開始,我一直參與其中,馬蹄袖的襯裏也是我自己縫上去的。
雖然不用接羊羔,給我做袍子也耽誤了額吉給家裏的孩子們炸果子,做飯也交給了她的女兒。除了額吉的孫子,家裏還有同在城裏上學的敖雲畢力格的兒子,額吉的女兒和女兒的男朋友,一大家子。我儘量每天去外面的店裏買面果子回來,作為早茶時的點心了,免得額吉的壓力太大。但是敖雲額吉很快發現了,她讓女兒一大早出去買。幾天的時間,我好像這個家庭中的成員一樣。
腰帶 烏裏雅斯臺小鎮的一家綢緞店裏,色彩繽紛的各色布料閃閃發光。賣布的男子正在量一塊綢布。這是一條色彩艷麗的粉紅色的綢子,3尺寬,19尺長,用來做我的新蒙古袍的腰帶。我的蒙古袍做好了,敖雲額吉已經忙活了7天,扯一條腰帶是它的最後一道工序。
最初開始做袍子的時候,我很怕最後我也要一條十幾尺長的大腰帶。還住在敖雲畢力格家時,有一天,我把格日勒圖雅的蒙古袍穿上了,但我不會繫腰帶,就拿著腰帶來找格日勒圖雅。她一邊笑,一邊幫我繫腰帶,第一下勒住,我就喘不上氣來了,她狠狠勒住,然後讓我轉圈,每一圈都勒得很緊,好在一會兒我就適應了。
蒙古袍剛裁下第一刀不久,我就拿了一塊剪下來的布邊問敖雲額吉:“能用這個給我做一條腰帶嗎?”額吉説:“真會想。”實際上用一小塊衣料抓上邊,做一條硬的、用掛鉤搭上的腰帶不是蒙古袍的傳統做法,不過它開始的時間比較早了,有幾十年了,現在很多蒙古族演員、播音員都是這樣繫腰帶的。很難想像,一個播音員坐在桌子後面對著電視鏡頭念新聞稿時,穿著鬆鬆垮垮的袍子,腰裏係著十多尺長、很多圈的腰帶。尤其是女播音員,這種情況就更少。她們多是穿立體剪裁的蒙古袍,係和袍子同樣顏色的一條腰帶。服飾和生活方式是緊密相連的。
離開敖雲畢力格家以後,我並沒有立刻住到敖雲額吉家來。那段時間我去了他們的老嘎查長(村長)元登阿爸家。一進門,我就發現床上有一件深藍色的蒙古袍,當時我在想,這一家人歲數大,穿袍子的時間也許長些。第二天阿爸到旗裏去了,額吉對我的照相機發生了興趣,她找出一件淺藍色蒙古袍和一件紅色的蒙古袍讓我給她照相。她穿上淺藍色袍子,繫上桔黃色的腰帶。她繫腰帶的時候,我很想幫她,但是我拿著腰帶卻不知道應該從右往左纏還是從左往右纏。我們在房間裏照完,額吉要求到外面,讓我給她和阿爸的寶貝馬一起照相。她牽著阿爸的花馬在一條結冰的水溝上踩碎冰,給馬喂水。晚風中的額吉穿著大袍子的形象善良、質樸、美麗。額吉説:“明天阿爸回來了,叫他穿上一起照!明天穿那件紅的!一天一個‘德樂’!”蒙古袍在蒙古語中叫做“deer”,在東烏珠穆沁旗,賣袍子的漢族人也會這麼叫。照過相之後,額吉脫掉袍子,穿上舊羽絨服,去棚圈裏幹活了。
又過了一天,阿爸回來了。額吉從早上就跟阿爸説,要穿袍子照相。阿爸不説什麼,但是總也不肯穿。阿爸不穿,額吉也不催他,也不磨他,但是想穿上袍子照相的意思總是流露著。到了下午,阿爸坐在沙發上,出了口長氣説:“好!穿上!”阿爸穿上他那件深藍色的袍子,額吉穿上紅色的,兩人互相幫助繫腰帶。他們照了合影,又一起到棚圈裏幹活。阿爸把乾草叉起來扔到墻外喂牛,額吉在暖棚裏,幫助小羊羔找媽媽吃奶。然後阿爸騎開工,把散放在外面的羊群趕回來了。那個下午的感覺很浪漫,因為阿爸和額吉都穿著袍子,好像是到了一部電影裏面,每個人都很開心。
幹完活,回到房子裏,阿爸把腰帶解下來,一邊繞圈一邊説:“哎呀!可不喜歡穿這個大衣服了!穿著可麻煩了!”阿爸把袍子翻過來,裏面是毛卷卷的羊羔皮,“這裡面不是羊羔皮的嘛!在棚圈裏幹活粘土、粘草。穿著脫著也麻煩,我們也習慣有扣子有拉鎖的衣服了,省事!”繞過很多圈以後,阿爸的腰帶終於解下來了。額吉和阿爸脫下袍子穿著平時在家喝茶時穿的衣服,“哎!”阿爸嘆了氣。現在蒙古人已經不存在裏面穿單袍子的事情了。就是外面穿大袍子,裏面也是穿市場上買來的毛衣、棉衣。
阿爸年輕的時候,這片草原上沒有房子也沒有棚圈,那時候,所有的人都穿著袍子,趕著牲畜,一齣去就是一整天。現在有了房子和棚圈,生活就發生變化了。一會兒去棚圈給牛羊喂點草,一會兒回到屋子裏。穿在外面的厚衣服也需要一會兒穿上、一會兒脫下來。所以阿爸不再喜歡穿袍子了。因為袍子每次穿上,就要把腰帶一圈一圈地繫上,脫的時候要一圈一圈地解下來。
蒙古袍的腰帶曾經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長距離騎馬的時候保護內臟不會因為長時間顛簸而不舒服。現在騎馬的牧民也少了,即使騎,也是在自己分到的一小片草場上轉一圈,不需要騎上一整天,所以腰帶的實用性已經很小了。
敖雲額吉的孫子叫圖門巴雅爾,他平時就是一個城裏小孩,正在上小學。因為我做蒙古袍,把他的興趣勾起來,有一天,他穿上了自己的小蒙古袍,我領他出去照相,到廣場上、敖包山上、寺廟前面跑了一大圈。相片拿回來,他的叔叔寶音説:“怎麼都歪了!袍都不會穿了!”圖門巴雅爾的腰帶向左上方偏移了,他左邊的袍子也皺起來。會穿袍子的人總是要整理袍子的腰帶,讓袍子和腰帶處於一種協調的狀態。圖門巴雅爾平時很少穿袍子,他的袍子是學校有活動時候穿的。他早已習慣了穿街上買來的各種服裝,穿上袍子就變得很不好意思了,也不會整理腰帶。
腰帶的實用性減小的同時,它的裝飾性被普遍重視起來。蒙古人管已婚女人叫做“布斯貴”,就跟腰帶有關。腰帶在蒙古語中稱為“布斯”,“貴”是個否定詞,過去結了婚的媳婦是不繫腰帶的,在四五年前,我還經常在草原上看到不繫腰帶的女人。但是現在在東烏珠穆沁,不管是已婚的青年女人還是老額吉都繫腰帶,而且係顏色很跳的腰帶。在元登阿爸家,額吉穿淺藍袍子時係桔黃色的腰帶,穿紅袍子時係天藍色的腰帶。後來我到了城裏,敖雲額吉的孫子圖門巴雅爾穿一件藍綠色袍子,係紫紅色腰帶。不過腰帶的配色還是有講究的,即使很跳的顏色也不能亂配,要配得好看。
我的袍子快完工的時候,我已經改變了想法,想要一條傳統的腰帶了。敖雲額吉説,讓我買一條紫紅色的,不要買紅的或者桔黃的,那樣不好看。我想那是因為我的袍子基本是冷色系的,顏色跳也還要是偏冷的顏色,不能跳成暖色,那樣會很不搭。 鞋帽
在圖門巴雅爾那些照片上還有個明顯的缺陷——他的腳上穿著一雙球鞋。蒙古靴是蒙古服飾裏重要的一部分。幾乎每個牧民——不管大人、孩子都會穿,尤其是在冬天。蒙古靴用很厚的牛皮做成,有的外表雕花,上緣還有一圈花邊。靴子的裏面有一雙特別的“襪子”,這個襪子也是靴子形的,硬的,冬天穿的是氈子的,夏天穿棉的。蒙古靴不僅漂亮,而且防水、防寒,冬天走在草原上保護腳。不過圖門巴雅爾在城市裏上學,用不著穿靴子了,城市的水泥地面更適合穿球鞋。
烏裏雅斯臺小鎮的東邊有一條做蒙古靴的小街,街上店舖林立,大都是前店後廠的模式,那些賣靴子的人主要是來自張家口的漢族。從很早以前,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窗口,張家口就是一個皮貨集散地。當地的漢族工匠從蒙古地區收皮子,加工靴子,再返銷蒙古地區。大約二十年前,一個在那裏的民族工藝品廠工作的老師傅來到東烏珠穆沁旗開店,在本地加工蒙古靴,隨後他的徒弟、徒弟的徒弟逐漸跟來,形成了一個小小的規模。牧民也得以重拾穿蒙古靴的傳統,並且可以經常添置新靴子。畢竟自己加工蒙古靴工藝複雜,效率低,不是人人都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的。
帽子是蒙古服飾中變化最大的部分,尤其是女式的頭飾。過去女式頭飾主要用大量紅珊瑚連綴而成,粗樸、厚重又漂亮。這些首飾都價值萬貫,過去幾乎每一個烏珠穆沁婦女都有,是必備的傳家寶。這些首飾都在文革中被抄家抄走了,即使有沒抄走的,也悄悄廉價賣掉了,以防止家裏找麻煩。我在東烏珠穆沁旗,只在一件銀器店裏看到一個不完整的頭飾,叫價8萬元。
現在大量的蒙古族男性牧民冬天戴棉質雷鋒帽幹活,女人則包頭帕。不過我在元登阿爸家的時候,發現額吉有一頂皮帽,橢圓形平頂的,頂在頭頂上的,她穿上蒙古袍後,特地戴上這頂皮帽照相。我有點奇怪,因為以前沒有見過這種樣子的帽子。後來我在烏珠穆沁電視臺的節目中看到,冬季那達慕大會上很多女人穿著蒙古袍戴這種帽子,我開始相信這也是一種蒙古式的帽子。
幾天以後,我走在街上,無意中看到一個賣俄羅斯皮貨的店。走進去後,發現裏面除了那些俄羅斯的披肩和圍巾以外,還有帽子,圓的或橢圓的,平頂的,貂皮的,我剛好散著頭髮,把帽子頂在頭上,很有俄羅斯風情。這時,售貨員説:“這個帽子是高檔東西,冬天穿上大‘德樂’時候帶的……”我忽然意識到,這就是額吉戴的那種帽子。這家店的老闆也是蒙古族,他每年到黑龍江販運皮貨,按俄羅斯工藝加工,要從海關上來往兩次。我買了一頂,等袍子做好的時候,拿出來戴上拍照。敖雲額吉一家人都説:“戴上這帽子就更像蒙古人了!”現在這種俄羅斯風格的帽子已經被當地人接受為本民族的服裝。
真正的蒙古族傳統的帽子也還活著,烏裏雅斯臺的街上有個小有名氣的“娜仁民族帽子店”,老闆娘娜仁做的帽子還在自治區獲過獎。在這家帽子店,我見到那種頭頂有一束流蘇、繡著花和雲錦的皮帽。皮子從額頭部向後延伸,包住耳朵和後腦。有娜仁店裏做的,也有牧民做了拿來代賣的。這是烏珠穆沁傳統的男式帽子。
而更普遍的帽子樣式是6個或8個面,頂上有個小尖,正面有一塊石頭的那種。我懷疑這種帽子不是烏珠穆沁樣式,因為它的實用性我幾乎看不出來,沒有保暖作用而且容易被風吹跑。這種帽子在蒙古地區廣為流行有些年頭了,被公認為蒙古的樣式,但是不是從前烏珠穆沁就有就難説了。這種帽子很有可能是被電視上的播音員和演員帶到民間的。
禮服和時裝 烏珠穆沁草原是蒙古族烏珠穆沁部的駐牧地,烏珠穆沁部是察哈爾本部8個部族之一,它的名字來自遙遠的阿爾泰山,烏珠穆是蒙古語葡萄的意思,沁是表示人詞綴。據説烏珠穆沁部在阿爾泰山區駐牧的地方滿山都是野葡萄。北元時期,烏珠穆沁部從阿爾泰山遷到大興安嶺以西,寶格達山以南的大草原上,這片地區的南部就是今天東、西烏珠穆沁兩個旗所在地。今天它屬於錫林郭勒草原的一部分,是今天錫林郭勒各旗縣中草原環境和文化保存得最好的地區。
2004年春節,我第一次見到烏珠穆沁蒙古袍。那一年,我到西烏珠穆沁草原深處拜訪一位牧馬人。從錫林浩特到西烏珠穆沁旗的旗府巴彥烏拉的時候,周圍的世界還很平常,除了冷一點,沒有什麼特別的。經常在民族地區跑,我已經很習慣除了窗口行業之外,沒有什麼特點的民族地區了。在巴彥烏拉一輛2020越野車停在我面前,一個叫郝必斯哈拉圖的男子出現了,他要搭我去一百公里外的牧場上他哥哥和弟弟的家,車上還有他的妻子、孩子和一個在外面上學的侄子。他和他的侄子都穿著閃閃發光的蒙古袍,驚嘆之餘,我懷疑他們是不是穿給我看的。離開巴彥烏拉,路時而是柏油路,時而是翻漿路,時而是草原路,最後不斷開到兩個網圍欄中間,要加足馬力從積雪中衝過去,衝不過去的時候只好挖車。路上能碰到的人很少,一百多公里只碰到五六個騎摩托的,五六家開車的和一個騎馬的。無一例外的,所有碰到的人都穿著蒙古袍。當我們到達郝必斯哈拉圖的哥哥家時,發現老老小小一大家子人都光彩奪目,明艷的藍色、綠色和紅色在白色的雪原上構成亮麗的風景,我確信這不是一場時裝秀,這是蒙古人過年了!郝必斯哈拉圖告訴我,他平時在旗裏上班不穿蒙古袍,但是回家要穿,不然老人們會説,“在外面上個班連袍都不穿!”好像他忘了本。那時我注意到烏珠穆沁蒙古袍是小翻領的,前襟的邊緣環繞領口有很寬的邊,內襯多是羊羔皮的,做工精良。
雖然被烏珠穆沁的蒙古袍打動,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想要一件烏珠穆沁式的。我覺得它一個是太隆重,一個是太鮮艷了。我在北京的蒙古族朋友有各種各樣的蒙古服裝,適於夏季的半袖,適於冬季的大衣,大多是有點時裝化的,可以在各種城市裏的蒙古族慶典上穿,有的甚至在平常也可以作為一種有風格的服裝。但我也下不了決心做一件那樣的袍子,很擔心它會過時。
十多年前,我曾經做過一件蒙古袍,那件袍子是個“兩件套”,裏面是一條很長的白色裙子,鑲著金邊,金色的袖口做得很硬,小臂上還有一圈花邊。外面是一件紅色的長坎肩,胸口訂著綠色的雲朵,下襬四面開叉,所有的邊緣都包金邊。這個樣式基本上和《東方紅》中胡松華唱《讚歌》時伴舞的舞蹈演員的服裝一樣。後來我在收集到的各地蒙古袍圖譜和歷代蒙古族服裝的圖譜中都沒有查到這個樣式。它是為演出吸收了一些鄂爾多斯蒙古袍的元素創造出的服裝,它曾經在某一個時代成為流行服裝,但很快過時了,成為廉價的、餐廳服務員經常穿著迎賓的樣式。我相信真正的民族服裝應該不那麼容易過時,應該可以經風歷雨,歷久彌新。但是後來我發現,蒙古袍是會過時的。現在蒙古袍已經從生産勞動服裝中逐漸退出,主要在婚禮、新年、過本命年和那達慕大會上穿,功能更多地變成了禮服。蒙古袍的色彩和花式因而日漸繁瑣,從古代的貴族服裝中吸收很多元素。
據蘇日娜老師介紹,現在蒙古服飾裏最有特色的是烏珠穆沁服飾、呼倫貝爾的布裏亞特服飾和西部的鄂爾多斯服飾。這三個地區的服飾保持得好,都跟文化傳統的延續很有關係。烏珠穆沁和呼倫貝爾是草原和草原生活方式保存得最好的地區,鄂爾多斯的蒙古人是成吉思汗的守陵人,他們一貫對傳統的重視程度很高。
布裏亞特的蒙古袍不是整體裁剪的,受俄羅斯服裝影響,這種蒙古袍下身是個裙子,在腰部捏褶,需要上袖,女式上泡泡袖,有的配有馬甲。這種蒙古袍,領口不繡花,而是用大塊的布抓邊,邊也不繞過脖子,只在胸前。帽子是三角形的尖帽。鄂爾多斯的蒙古袍更為隆重,不久前,我的朋友郝烏日娜結婚,她的大紅色禮服艷驚四座。袖子和衣服上繡滿圖案,外罩長馬甲,繁瑣的頭飾雖然沒有用真的珊瑚和松石,也值上萬塊錢。錫林郭勒南部的正藍旗的袍子就簡略很多,身形裁得瘦一些,上袖,女式的很少再用長腰帶,都是和布料相同的扁平腰帶,用掛鉤挂上。而蒙古國男士常用的皮質鑲銀腰帶,近幾年也在內蒙古流行起來。
生活和産業 蒙古袍的生産其實也存在一條産業鏈,由於大部分牧民現在都會做蒙古袍,所以製作袍子這個過程大多還是在家裏完成的,但是繡花要花去很多時間和精力,所以很多牧民進城買繡片縫在袍子上。大部分牧民家的女人也會繡花,如果有精力,她們也願意自己繡。
撤點並校以後,所有牧區的孩子都必須到城裏上學,有很多年輕媳婦為了帶孩子上學,和敖雲額吉一樣在城裏租房子住。烏裏雅斯臺小鎮的就業機會非常有限,於是媳婦們就繡花送到琪琪格那樣的店裏代賣。
元登阿爸的兒媳婦托婭也在城裏帶孩子,她繡花的手藝好在當地是有名的。托婭給我看了她給自己丈夫繡的繡片,那樣的精緻和美麗,非店裏賣的能比。不過如果賣的話,也不能那樣做,因為她的一套繡片繡出來要幾個月的時間。托婭不想做繡花營生,她想到北京取貨,賣廉價、時髦的現代服裝,不過這個打算也遲遲沒有付諸行動。
在我做袍子期間,敖雲額吉的兒子寶音在街上看到一個招羊倌的告示,地點在東烏旗東邊的滿都寶力格。他們家弟兄三個,大哥和三弟都已經成家,草場從1984年分了以後,就那麼多了,寶音將來的生計一直是個麻煩事。
他聽説滿都寶力格那邊草好,幹得好的羊倌都能有300-400隻羊,就決定去那邊發展。走之前坐在家裏跟額吉説:“咱們這裡草好的時候,我沒有放過羊,那邊現在草還好,我很想去。家裏的地我也不要了,羊我也不要了,我去那邊發展幾年就有了。”但是額吉很不放心,寶音雖然是在蒙古包里長大的,但是在鎮上瞎混著已經好幾年了,還能不能適應做羊倌的生活?再説對象願意不願意呢?
敖雲額吉幫寶音收拾了行李,特地為他帶上幹活穿的蒙古袍,在那邊沒有摩托車,要騎馬幹活,蒙古袍的用處就多多了。不過寶音只在那邊堅持了二十多天,又回到了城市裏。
蒙古人的生活變了,服飾也變了。文化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會單獨流傳,隨著生活的改變,它會變成其他的樣子。蒙古袍實際上是另一個體系中的時裝,它在不同地域、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流行款式。但不管變化多麼豐富,蒙古袍有一種內在的氣質,有這種氣質的服裝一看就是蒙古袍。這是一種質樸、厚重的感覺。每一個穿上蒙古袍的人都會顯得誠懇而飽滿。(舒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