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大召三絕之壁畫

2016-04-01 12:01:32 | 來源:內蒙古文化藝術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後清太宗皇太極又命土默特都統重修大召,重修後改弘慈寺為無量寺,這便是今天大召寺漢語名無量寺的起源。遊客來呼和浩特看大召,來大召還要看大召的三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大召三絕之一的壁畫。
大召三絕之壁畫

明清時期,人們把呼和浩特稱作召城,為什麼這麼説呢,一種説法是:明萬曆8年建成的“弘慈寺”,蒙語為“伊克召”,俗稱“大召”,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相當於當時的歸化城面積的近一半,而且建築物較多,建築規模很大,雖然是一座廟,僅比歸化城小一些,與其把大召説成是一座寺廟,還不如把大召説成是一座城,故把呼和浩特稱作是召城。記者從大召寺副主持蘇雅拉圖那裏了解到,大召寺在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明熹宗天啟七年(西元1627年),史籍記載林丹汗“克歸化城、奪銀佛寺”。大召能與城並提,可見它在漠南影響之大。清太宗皇太極率領軍隊追擊林丹汗至呼和浩特,命令部下在城中縱火,“只剩銀佛寺等廟宇未毀”,這也説明瞭大召很有聲望。後清太宗皇太極又命土默特都統重修大召,重修後改弘慈寺為無量寺,這便是今天大召寺漢語名無量寺的起源。

還有一種説法:明代以後的清朝從雍正皇帝到康熙至乾隆時期,這三位皇帝在位期間,呼和浩特興建了很多的召廟,著名的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走進呼和浩特以後,就可以看見很多壯麗的召廟,當時歸化城的大街小巷,召廟遍城,商店林立,社會上人們把這擁有眾多召廟的城市稱之為召城。這是明代和清代兩個時代的兩種説法,不管是明代還是清代,我們説到的大召,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可見,大召在呼和浩特的地位和影響力,即使是現在,人們來到呼和浩特,首先還是要到大召看一看。

遊客來呼和浩特看大召,來大召還要看大召的三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大召三絕之一的壁畫。壁畫是指繪在建築物的墻壁或天花板上的圖畫,它是歷史最悠久的繪畫形式之一,壁畫也是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召內的壁畫中繪有佛教故事,也繪有各種裝飾圖案,這些佛教故事和裝飾圖案,在宗教中起到説教作用和裝飾效果,由於這些壁畫的裝飾美化,將建築藝術渲染得更加生動,為建築藝術增加了必要的氣氛。

大召內最值得一提的是佛殿內的壁畫,佛殿內的壁畫建寺的時候就有,和大召寺的年齡一樣,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佛殿面積520平方米,高17米,中間有門,進門從左邊開始,一直到出門,高17米的墻上從上至下通體都是壁畫,甚是壯觀。壁畫顏色鮮艷,雖然經歷了400多年,顏色依然明亮清晰。大召講解員莎日娜告訴記者,墻上的壁畫都是用純天然的礦物顏料彩畫出來的,其中,黃色是用金粉和牛黃混合而成,因為黃金反光太厲害,所以配上牛黃,既保持了它的穩定性,又增加了顏色的柔和美;紅色是硃砂和珊瑚粉混合而成;綠色是用綠松石,藍色用藍松石、青金石等。有些顏色是直接上色,有些為了增加顏色的多樣性,顏色之間還會調和。這些天然顏料被磨成粉以後,配合上動物膠上色。用動物膠上色,既不容易脫色,又不容易氧化、風化,還隔離空氣、防潮。講解員説到這裡,記者驚奇于古人的智慧,怪不得這些壁畫經歷了400多年,依然色彩鮮艷柔和。記者了解到,佛殿內的壁畫一直都沒有動過,也沒有重新描畫過,因為一是現在沒有古時候的那種技術,所以不如不動,動了反而破壞了人家原有的色彩和柔和美。其次,這些壁畫雖歷經數百年之久,但是至今依然色澤艷麗,所以根本不需要再進行彩畫。

大召壁畫題材豐富,畫面生動。內容以佛教人物、故事為主,描繪了天上、人間及地獄的各種景象。其中以佛祖與外道六師辨經、鬥法圖最為精美,引人入勝。大殿內有二十六幅圖,整個畫面既整體連貫,又能獨立成章。全圖繪有神佛、凡俗等各種人物770余人,場面宏大,頗為壯觀,繪畫栩栩如生,真正反映了我國明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水。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