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蒙古民歌與科爾沁

2016-03-28 14:01:50 | 來源:中國蒙古學資訊網 | 作者:烏吉斯古冷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明洪熙年間,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薩爾的14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領著他的部屬移居到科爾沁一帶,將草原劃分十旗,即嫩江十旗。蒙古民歌大多以四行為一節,在章節上也採取了兩節為一單元的章節重疊復沓的形式。
蒙古民歌與科爾沁

蒙古族民歌,浩瀚如海。

有人説蒙古人會説話開始就會唱歌,這似乎有點誇大其詞。要説蒙古老鄉相聚十有九個會唱歌,還真八九不離十。如果説科爾沁蒙古人家家戶戶男婦耆稚沒有不會唱幾首老歌的,這話沒錯,此是“嫩江十旗”自古一大特有景觀。

蒙古民歌曲調舒緩,旋律優美,向被世人看好。有一回奧巴馬訪問我國,晚會上蒙古族歌手呼斯楞長吟一曲《鴻雁》,奧巴馬直眨巴眼睛,想必心中産生了另一種屬於遼遠的思緒。《鴻雁》是我區西部烏拉特民歌。蒙古民歌分屬呼倫貝爾民歌、興安民歌、科爾沁民歌、烏拉特民歌、烏珠穆沁民歌、察哈爾民歌、阿拉善民歌,還有其他部落分支。各地蒙古民歌雖然風格不一,但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無與倫比的絕美。

科爾沁民歌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具有代表性,特色鮮明。

明洪熙年間,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薩爾的14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領著他的部屬移居到科爾沁一帶,將草原劃分十旗,即嫩江十旗。此後,在廣大蒙古族人民世代從事遊牧生息的家園,內地農業生産漸漸滲入,出現轉型苗頭。科爾沁草原受墾種影響終成半農半牧地區,所以民歌中帶有濃厚的半農半牧區和農區的生活元素。這不僅能從民歌內容、語言、人物刻畫、形象塑造等方面看出,更反映在曲調的變遷上,原來的長調變成了短調。這一點,明顯區別於我區西部和北部地區。

科爾沁民歌所反映的內容基本上有以下幾類。

一.歌頌人民反抗鬥爭、控訴壓迫剝削以及兵役、徭役。這方面主要是反映過去的歷史、政治。如《巴拉吉尼瑪和扎那》唱到:“黃鶯村自古以來四海揚名,金翅鳳凰在這兒喈喈和鳴;為了鎮住金翅鳳凰鳴叫的風水啊,山頂上築起了黃金寶塔整十層。十層的黃金寶塔到了期限,皇家江山風雨飄搖不安定,在金翅鳳凰鳴叫的黃鶯村啊,降生了巴拉吉尼瑪、扎那兩英雄。黃鶯村亙古以來天下揚名,玉翅鳳凰在這兒喈喈和鳴;為了壓住玉翅鳳凰鳴叫的風水啊,山頂上築起了玉石寶塔整九層。九層的玉石寶塔到了期限,官家江山動蕩不安難穩定;在玉翅鳳凰鳴叫的黃鶯村啊,誕生了巴拉吉尼瑪、扎那兩英雄。巴拉吉尼瑪英勇能幹稱好漢,直到官府衙門都享有盛名;巴拉吉尼瑪、扎那走到哪啊,紅珊瑚頂子的王公老爺提心吊膽戰兢兢……”類似民歌很多,諸如《小龍哥哥》《丁克爾扎布》《都仁扎那》《金扎爾瑪夫人》《趕走屯墾軍》等等。其中有一些是長篇敘事性的,多達幾十段,唱起來需要大塊兒大塊兒時間。

二.讚美故鄉、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的歌數量最多,如人人會唱的《努恩吉雅》《達亞波爾》,以及《高高的興安嶺》《回去呀,媽媽》《思念父母》《梨花》等,難以數盡,經過世紀風雨,至今環繞科爾沁大地上空。由於草原遼遠,交通閉塞,當人們遠離故土,或者姑娘被嫁到他鄉,對故里和親人的眷戀之情,便發之以歌。筆者上小學時,玩伴大多來自原哲裏木盟,每到晚上熄燈後,他們便低聲輕語唱一曲《努恩吉雅》,從“老哈河的岸畔上,拖著韁繩的馬兒!性情溫順的努恩吉雅,嫁到了遙遠的地方。海清河的岸畔上,拖著嚼轡的馬兒!性情溫柔的努恩吉雅,嫁到了邊遠的地方……”到“正因為嫁到邊遠的地方,只好思念母親把歌兒輕唱。”多達20段,唱來唱去,筆者竟能從頭至尾唱下來。

三.民歌裏也不乏孤兒的哀歌,以格言、搖籃曲對生活中的真偽美醜,進行褒揚和貶斥,如《獵人恨》《繡枕頭》《苯達日娃花》《四季歌》《搖籃曲》《孤獨的白駱駝羔》《博茹萊》《孤兒杜萊》《冬格爾大喇嘛》等等,同樣不計其數。

四.儀式歌。包括安代舞的歌詞,多有宗教色彩,如《西河的水》《溫都爾山》《天鵝》《篝火歌》《金色的平川》《美酒醇香如蜜》《吉伯爾珊丹》《雲青馬》《西山梁》《頑皮的黃驃馬》《白玉的天鵝》《阿爸的哀思》《金珠爾瑪》等等,一溜排下去,林林總總。

五.因舊婚姻制度對婦女的束縛與摧殘而産生的情歌,在內蒙古東部地區民歌中尤佔很大比例,如:《盛賽瑪》《金良》《月香昂嘎》《金鐲子》《金色的山林》《昂嘎本布萊》《萬梨》《高小姐》等等,數不勝數。

六.蒙古族情歌表現出極具純樸、真切,又熱烈的情感,生動地刻畫了蒙古族婦女各種可愛的形象。其中有的在大膽的抒情中表現出姑娘熱情爽朗的性格,有的表達戀愛心理比較細膩曲折,但同樣也生動真實,給人以深刻感受,如:《烏尤黛》《白虎哥哥》《捷德爾娜娜》《黑緞子坎肩》《可別把我忘掉》《月美容》《包金花》《達古拉》《杜萊》《烏雲昂嘎》《金柱爾》《北京喇嘛》等等,此類歌曲少説也有數百首之多。

總之,這些歌曲從不同側面表現了人民生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情感,極具濃厚的生活氣息,每每通過一個特定的生活片斷反映出現實生活。

科爾沁民歌在藝術上達到很高境界,有完美而獨特的藝術形式。

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蒙古民歌的格律。蒙古民歌的格律是特殊的。每行的音節數目不要求相同,但每行的重音數目在原則上卻必須相同。在音韻的安排上,有時也像漢文詩歌那樣押腳韻,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要求押頭韻,即在一節詩行中,每行的第一個音節不單是要求元音相同,而且要求輔音也相同。正因為蒙古民歌有如此特殊格律,尤其押頭韻的特點,所以唱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音韻迴環之美。這往往是譯文所難以表達的。蒙古文詩歌譯成漢文或其他文字後,難免會失掉原有的格律,節奏難以體現,音韻更難保留。這是翻譯之後無法彌補的損失。

其次,蒙古民歌大多以四行為一節,在章節上也採取了兩節為一單元的章節重疊復沓的形式。四行為一節,上下兩節又重疊復沓,事實上是八行才構成一個意義上的段落。這是蒙古民歌,尤其是蒙古族民間敘事詩歌的典型形式。章節之間的重疊復沓,是指在同樣內容基礎上前後兩節語句的重復,有的只更換一兩個詞,有的或者是換了韻。無疑,這種重疊復沓的表現手法便於加強表現力和加深印象,表達的感情顯得盡興。這種復沓的形式能收到一唱三嘆的效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主題。這種重疊復沓,一唱三嘆,常常能增強詩歌音韻的美感,使歌者唱之動情,聽者聞之淚下。

蒙古民歌在藝術上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蒙古民歌中作為起興的句子,有的與後面的詩意有關聯,有的無關聯。但在許多情況下,能産生巧妙作用,或比喻,或象徵,或襯托,或傳達氣氛,加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有許多興句使用得那樣新鮮,自然而貼切,乍看風馬牛不相及,細琢磨卻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聽後不能不由衷嘆服作者的藝術想像力之豐富。

蒙古民歌是勞動人民藝術天才和智慧創作的結晶,同時又是人民群眾思想感情的真實寫照。它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多個世紀以來的生活、鬥爭和願望,是一個民族過去一個時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透視過去社會的一面鏡子。這些民歌是舊時代詩歌、音樂的一份遺産,巨大財富,更是了解、研究一個民族風俗習慣以及鬥爭史等諸方面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