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角骶(跋裏速)——契丹式摔跤

2016-03-22 13:47:47 | 來源:內蒙線上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遼金時期的摔跤又稱做“跋裏速”戲(即角骶),上承自匈奴、柔然等。契丹人酷愛角骶,因為角骶運動在遼朝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娛樂活動,而且也倍受重視,它不僅是一項競技活動,也是一種在宴會、集會上必不可少的表演節目,經常是做為精彩的壓軸節目而安排在最後出場。
角骶(跋裏速)——契丹式摔跤


  遼金時期的摔跤又稱做“跋裏速”戲(即角骶),上承自匈奴、柔然等。契丹人酷愛角骶,因為角骶運動在遼朝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娛樂活動,而且也倍受重視,它不僅是一項競技活動,也是一種在宴會、集會上必不可少的表演節目,經常是做為精彩的壓軸節目而安排在最後出場。遼朝廷每年的春夏兩季都會舉辦““跋裏速”戲”,不但契丹人會參加,也有很多漢人加入到這項活動中來。有記載稱,遼朝的死刑犯在被處決前所玩的娛樂中就有“角骶”這一項。1931年在遼寧出土的白色八角形陶罐,上繪有遼代小兒“跋裏速”戲圖
  那麼,究竟“跋裏速”戲是一種怎樣的競技遊戲呢?北宋人張舜民曾在《畫墁錄》中記載契丹人角力:“角觸以倒地為負,兩人相持終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額,通蔽其乳,脫若褫露之,則兩手覆面而走,深以為恥也”。這段資料説明,契丹人在摔跤時穿有短袖上衣而且胸前還有一件遮乳物,很可能後來就演變為現在蒙古族摔跤手所穿的“卓鐸格”了。另外在比賽規則上,我們可以確知契丹人的角力遊戲是以“倒地為負”的,這與宋代相撲以速度決勝負是不同的,但是卻與今天中國式摔跤和蒙古族摔跤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
  1931年在遼陽發現了一隻八角形陶罐,罐腹繪有八幅小兒角骶圖,雖然是小孩的角骶遊戲,但我們也可以據此推知成年的契丹人摔跤的情景,這一珍貴的文物為進一步研究古代契丹族摔跤服裝和摔跤比賽的實際情況,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形象資料。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