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蒙藥的歷史

2016-03-21 11:40:12 | 來源:百度百科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蒙藥蒙醫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蒙古族人民長期同疾患作鬥爭的經驗總結,並吸收藏醫、中醫經驗逐漸形成的。蒙古族醫學家和藥學家還寫出一批醫藥著作,如《飲膳正要》、《方海》、《蒙藥正典》、《蒙醫藥選編》、《普濟雜方》。
蒙藥的歷史

蒙藥蒙醫有著悠久的歷史,是蒙古族人民長期同疾患作鬥爭的經驗總結,並吸收藏醫、中醫經驗逐漸形成的。早年蒙古汗國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藥劑和療法。蒙古醫學有多種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蒙藥與中藥相似,以草藥為主,是多種草藥研成藥末製成的。治病多用成藥,並總結出飲食療、炙療、罨療,瑟博素療、皮療、溫泉療、針刺放血療、按摩療等方法。蒙古族醫學家和藥學家還寫出一批醫藥著作,如《飲膳正要》、《方海》、《蒙藥正典》、《蒙醫藥選編》、《普濟雜方》。


  蒙藥概況
  蒙古草原上和森林中生長著豐富多樣的藥用植物,蒙古族人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用這些藥用植物來治療疾病和骨折、外傷,積累了不少的藥物學方面的知識。在史料中記載了蒙古地區的特産藥物肉蓯蓉。在六百多年前拉施達丁所著的《史集》中曾經記載成吉思汗以前居住在鄂畢河上游森林裏的“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這些部落熟悉蒙古藥劑,以用蒙古方法很好地治病聞名於世”的史實。
  元代時,隨著國內各兄弟民族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歐、亞兩州各國之間的頻繁交往,蒙醫藥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藥物方劑方面的知識也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和豐富。內地和國外的一些藥物進入了蒙古地區,蒙古草原的特産肉蓯蓉等藥物也傳送到內地和國外。各地藥物的廣泛交流,也豐富了蒙藥學、方劑學的內容。


  16世紀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傳統的古代蒙醫藥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出現了如《方海》《四部甘露》《蒙藥正典》等藥學專著。
  1949年以後,在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醫藥政策指導下,蒙醫藥得到了應有的地位。並且跨入了新中國高等教育的行列。在內蒙古醫學院設立了蒙醫專業,並建立了蒙醫學院,從此有了培養蒙醫藥高級人才的基地。制定了《內蒙古蒙藥材標準》《內蒙古蒙成藥標準》,編寫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分卷》、部分蒙藥也被編入《中國藥典》(90版)中,從而保證了用藥的品質和療效。也組織力量撰寫出了蒙醫藥專業用統編教材,使高等蒙醫藥教學步入了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的軌道。同時也促進了蒙醫藥學知識理論化、系統化的進程。
  蒙醫藥和中醫藥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並逐漸形成了蒙醫藥的獨特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蒙藥作為蒙醫藥的組成部分又有“兩力、五元、六味、八性、藥性、藥能(效能)”等,這正是歷代蒙醫學家根據蒙醫藥理論體系所總結的用藥規律。
  蒙藥和中藥雖然均為傳統醫藥,但是兩者在臨床用藥上卻不相同,很多蒙藥和中藥交叉使用,但有些藥作用機理卻不一樣,如肉豆蔻,中醫用於溫中行氣、澀腸止瀉,而蒙醫用於治療心臟病;有些蒙藥材為中醫少用而蒙醫大量使用如石榴、黑冰片、大梔子、大蜀季花、山沉香、蒙古山蘿蔔等。蒙藥的炮製方法,炮製所用輔料,炮製程度也和中藥不同,而且蒙藥多為生用,服用方法和用量也各異。正因為如此,按蒙醫藥理論製成的蒙成藥,藥味濃、用量少(湯劑一般口服一次3~5克,丸、散劑口服一次1.5~3克)、藥力大、作用獨特、療效突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證明,蒙醫在治療偏癱、風濕、類風濕、心臟病、胃病、肺病、婦女病、偏正頭痛、咽喉痛等等都有一些療效顯著的獨特方劑和蒙成藥,深受民族醫生和患者的歡迎和好評。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