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蒙古族問候禮儀

2016-03-21 11:37:31 | 來源:呼倫貝爾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蒙古族是很講究禮儀的民族。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見面詢問對方安好,表示關切的問候,就是一種表達真誠與敬重的禮儀。蒙古族表達問候不但用關切、關懷的語言,而且對於不同對象,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都有不同的問候方式。
蒙古族問候禮儀

蒙古族是很講究禮儀的民族。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見面詢問對方安好,表示關切的問候,就是一種表達真誠與敬重的禮儀。蒙古族表達問候不但用關切、關懷的語言,而且對於不同對象,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都有不同的問候方式。敬獻聖潔的哈達寄託著祝願;行一個請安禮表達了敬重;交換一下鼻煙壺傳達彼此的關心;老人吻一下晚輩的額頭,體現深切的關愛。這些別具一格的問候禮儀融會了人們之間真誠、淳樸、敬重的情感,聯繫了人們之間濃厚的親情、鄉情和友情。


  蒙古族的問候禮儀大致有語言、行禮和介物問候等3種形式。在這3種形式當中,語言問候是最常用的,在行禮和介物問候時也要有語言問候的相伴。語言問候的內容有日常生活問候、生産問候、自然狀況問候等。
  日常生活問候主要問候對方和家庭成員的安康。在家裏早晚都要問候父母,早上起床後道一聲“早安”“您睡得可好”,晚上睡之前道一聲“晚安”“您睡個好覺”。在草原上遇見熟人也要問候身體狀況,如“身體好嗎”“您好”“安好(阿木如)”等等。如專程去探望某人,問候過對方身體狀況之後再問候生産、自然情況。這些簡短的問候不僅表達了關心、關懷的情感,也表達了人們對於安康愉快的願望。
  生産問候主要是問候畜牧生産情況。比如,在春天接羔的時候,問候對方家的牛犢可好,牛犢能否吃飽,是否茁壯;秋天時問候牲畜上膘如何,打草是否忙;冬天時問候準備的草能否夠牲畜吃。農區的蒙古族結合農業生産互相問候,如春耕如何、收成如何。
  自然狀況問候,是指對於對方居住的自然環境和氣候天氣情況的問候。比如,水草如何、冰雪是否大等。這些問候從表面上看是在問生産、自然狀況、季節,但表達了期盼風調雨順、牲畜肥壯的意願。在回應這些問候時,情況無論怎樣,回答者一般都要説:“好。”這“好”字裏蘊涵著對於平安生活的心願。

  行禮問候有跪拜禮、請安禮、鞠躬禮、擁抱禮、握手禮。在春節時,向長輩行跪拜禮,行跪拜禮的姿勢是:兩膝著地,上身向前彎曲,頭部向下,但不著地,雙手手心向下觸地。跪拜磕頭時説:“新年好(賽音西訥樂布)!”這時長輩也要向晚輩祝詞,祝福平安、快樂、健康、吉祥。


  介物問候禮儀有獻哈達問候、交換鼻煙壺問候。通過哈達和鼻煙壺表示友好,傳達崇高的敬意。哈達是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禮、拜年以及遇見長輩和貴賓時都用哈達表達敬意。哈達問候表達了對對方的崇高敬意和美好祝願。哈達主要有黃、白、藍3種顏色,不同顏色的哈達敬獻的對象也有所不同,黃色哈達敬獻給喇嘛,白色哈達敬獻給長輩和尊貴的客人,藍色哈達在同輩之間問候時使用。哈達一般是細長條帶,四方形的很少見,長度在0.5米到1.5米之間,兩端約有半寸長的絲條,質地有布、綢、帛的,獻的哈達要疊為3層,敬獻時疊口向著對方。


  交換鼻煙壺也是傳統的問候方式。鼻煙壺的質料不同,有瑪瑙、翡翠、琥珀做的,也有金、銀、銅制的。壺上的圖案各異,絢麗多彩,有盛開的花朵,有碧綠的草原,有賓士的駿馬,也有摔跤、射箭或翩翩起舞的人像。壺內裝的是帶有香料的煙粉,也有裝藥品的,聞一下可以提神。鼻煙壺通常裝在一個綢緞袋子裏,佩挂在腰帶上。敬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在蒙古包內坐定之後,主客雙方互相交換鼻煙壺,並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聞一聞煙味,再互換鼻煙壺。如果是同輩男士之間,要用右手遞壺。如果是在不同輩分人之間,晚輩跪一足,用雙手遞壺,長輩要微欠身,右手遞壺,聞過後再互換。互換時問候一些生産和自然的情況,比如畜牧可好、草場可好、風是否大等等。女士和長輩交換鼻煙壺時,女士先把自己的鼻煙壺舉過頭頂,再碰一下額頭,雙手遞給長輩,問候身體狀況;女士接過長輩的鼻煙壺,只是舉過頭頂之後雙手恭敬地還給長輩,以示對長輩的敬意,並有領受長輩的關心之意。
  蒙古族形式多樣的問候禮儀裏蘊涵著他們對對方的尊敬之意和關心、關懷之情,併為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搭起了一座情感的橋梁。
  蒙古族是很講究禮儀的民族。在遼闊的草原上,人們見面詢問對方安好,表示關切的問候,就是一種表達真誠與敬重的禮儀。蒙古族表達問候不但用關切、關懷的語言,而且對於不同對象,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都有不同的問候方式。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