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馬背民族蒙古人與蒙古馬的文化因緣

2016-03-17 10:41:53 | 來源:布裏亞特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烏審馬短小精幹,清秀機敏,很有靈氣,戈壁沙地行走如飛,因此這種馬很受西部荒漠草原牧民的喜愛。
馬背民族蒙古人與蒙古馬的文化因緣

  烏珠穆沁駿馬

蒙古人馬上得天下,素有馬背民族之稱。蒙古人與馬相伴一生,無論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將馬群放歸大自然,自由自在的覓食、繁殖。蒙古馬處於半野生生存狀態,它們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零下40度的嚴寒。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既沒英國純種馬的高貴氣質,又無俄羅斯卡巴金馬修長駿美的身條。然而,蒙古馬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

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科爾沁馬、三河馬屬於高頭大馬,有洋馬的血統,高大駿美,四肢修長,暴發力強,速度快,在國內外賽馬會上風頭露盡,常奪頭籌。烏審馬短小精幹,清秀機敏,很有靈氣,戈壁沙地行走如飛,因此這種馬很受西部荒漠草原牧民的喜愛。成吉思汗陵內那匹“溫都根查幹”白神馬就是烏審馬。烏珠穆沁馬是較典型的蒙古馬,強壯抗病耐勞,善於長途奔跑,適宜作戰行軍,在古代戰爭中屢建功勳。據説,世界著名的唐昭陵六駿中就有一匹烏珠穆沁馬。

內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抓膘。蒙古人常説:“馬不食夜草不肥”。馬愛清潔,喜歡飲用河裏流動的水。有經驗的牧馬人常將馬趕到河邊,以方便其洗浴、飲水。草原上有“旱羊、水馬、風駱駝”之説。馬食用大量的草,需用水助消化。馬在夏季愛奔跑活動,出汗多,如不勤為馬飲水,馬就不愛食草。牧馬人知道:“寧少喂一把草,不可缺一口水”。馬有“義畜”的美譽。馬與其他牲畜不同,兒馬不與自己的直系親緣交配。待自己的“兒女”長大成熟,兒馬會將它們逐出自己的馬群。一個兒馬擁有30至50匹騍馬,騍馬群的秩序、安全,都由兒馬來管理,如有其他兒馬敢冒大不違,侵入自己的騍馬群,它就會揚鬃奮蹄教訓它一頓。

  元世祖忽必烈出獵圖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主人如果受傷、醉酒,只要把他放在馬背上,它就會十分溫順地馱著主人將他送回家;在賽場上,它會按照主人的意願拼死向終點奔跑,為了主人的榮譽,它會拼盡最後氣力,寧願倒地絕命也不會半途放棄比賽。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抓膘期不準騎馬狂奔讓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牧馬人説,“為馬刮一刮,刨一刨,勝似喂精料”。

  錫尼河畔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讚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説、民歌、音樂、美術、雕塑、數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節日,如:賽馬節、馬駒節、馬奶節、神馬節等。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幹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每年陰曆3月21日,國內外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到成陵祭祀神馬。這個儀式在忽必烈時便以法律的形式定下來,一直傳承到現在。為了這匹神馬,二十年前,成吉思汗的守陵人達爾扈特人找遍了鄂爾多斯全盟七旗,在盛産名馬的烏審旗,看到一匹一身雪白,四蹄純黑,眼睛又黑又亮的兒馬。兒馬看到來訪的達爾扈特人,又刨前蹄又嘶鳴。達爾扈特人上前拜見馬的主人,問詢馬的情況。主人説,這匹馬是陰曆3月21日出生,馬誕生時門前的湖面上升起一道彩虹。達爾扈特人聽後立即上前參拜神馬,認定這就是苦苦尋覓的“溫都根查幹”了。

如今,蒙古馬無論在都市還是在牧區,都逐漸失去了生産生活、騎馭的作用,蒙古馬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然而,蒙古馬與蒙古人有著難以割捨的深厚情感。有蒙古人的地方,蒙古馬是不會絕跡的。蒙古人意識到蒙古馬已越來越少,社會上有識之士也開始建立各種有關蒙古馬的組織,研究蒙古馬、搶救蒙古馬的工作正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起來。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