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格力布爾召

2016-02-26 11:55:26 | 來源:草原文化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召廟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幹哈達蘇木境內聖水山南端,是經內蒙古自治區批准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是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召廟即“格力布爾召”,遼時稱“真寂之寺”,後清廷賜名“善福寺”,善福寺為清代擴建,而真寂之寺俗稱臥佛召,其歷史源遠流長。
格力布爾召


  召廟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幹哈達蘇木境內聖水山南端,是經內蒙古自治區批准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是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召廟即“格力布爾召”,遼時稱“真寂之寺”,後清廷賜名“善福寺”,善福寺為清代擴建,而真寂之寺俗稱臥佛召,其歷史源遠流長。據廟史記載:早在唐太宗時,有玄奘的一位弟子,身背行囊從長安雲遊至此,發現桃石山一帶岩石壯麗,景色幽邃,決意在此修行。他用自己的積蓄,從內地請來石匠,就石崖開鑿了第一座洞窟,利用橫在洞窟裏的一塊巨石雕成臥佛,又在洞口刻上他原來在長安時住過的廟名。到大遼時,又建了很多廟宇,
  從此,這裡就成為佛教聖地。遼亡後,廟宇被毀,僧人遠走他鄉。之後,這裡一直冷落了500多年。到了大清,西藏喇嘛到蒙古各地傳教,有許多“巴達爾欽”(雲遊僧)住在洞窟修行。當時稱這裡為“阿貴圖廟”(意即山洞廟)。至乾隆年間,有一位名叫札門史達畢的葛根喇嘛,從西域來此,于午夜發現桃石山上呈現五彩霞光,認為這是聖兆,遂告知巴林札薩克。後來,札薩克請來了以嘎布加希熱格喇嘛為首的20多個僧人開始大修“阿貴圖廟”。廟成後,初名“塔本五台寺”(意即每五個五台山),後來,因此地曾現過霞光聖兆,遂又改稱“格力布爾召”。目前,現存的廟殿為清末本旗札薩克擴建。
  解放前,佛堂供桌上有2米高銅質鎏金觀音像,係乾隆年代製品。據1935年調查,該廟有銅像443尊,有專殿佛龕供拜。還有印度薩其熱格佛,名曰召佛,即現在石窟釋迦牟尼,俗稱臥佛。臥佛,蒙古語“和布特”,故又稱和布特召。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