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走遍蒙古地,“在牧民家中坐一坐,在大自然裏走一走,在歷史遺址上想一想,為遊牧民族吼一吼”
1998年,郭雨橋從自治區作家協會秘書長崗位退居二線,能自由支配時間的他萌生了走遍蒙古地、開展蒙古族文化尋根的宏偉計劃。他的目標是要走遍以蒙古語為母語的8省區蒙古族聚居地、蒙古國全境、俄羅斯境內的蒙古族聚居地,探尋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目標確定,他就頭也不回汗也不擦一把地走下去。用郭雨橋自己的話來説,他既不懂得走捷徑,也不會投機取巧,就像被黃鸝鳥笑話的那只蝸牛,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加倍的艱辛。
開始,他想循著蒙古族的發祥地從呼倫貝爾由東向西走,當時正好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他就把行進的目標轉向了西部。
2000年,年近花甲的郭雨橋懷揣著印有“在牧民家中坐一坐,在大自然裏走一走,在歷史遺址上想一想,為遊牧民族吼一吼”字樣的名片,坐上了去往烏魯木齊的列車。這一去,便開始了他12年的執著踏訪,總行程達12.5萬公里。
新疆是郭雨橋走遍蒙古地的第一站。臨行前,他既充滿興奮又有幾分憂慮。新疆的牧民會不會接納他?自己的身體能不能挺得住?等到他在新疆阿拉泰地區待了一個半月,牧民的熱情好客、純樸善良讓郭雨橋徹底消除了疑慮,增強了走下去的信心。一戶牧民的女主人為了讓他拍到秋季牧民轉場的情景,調動了她的全部親朋,組織了21個人的陣容,還包括兩峰駱駝、5匹馬、整個蒙古包和裏面的全套設備。為了搞得有氣息,她把做奶酒的過程也加了進來。女主人70歲的婆婆為了趕制酒籠的外套,一晚上沒合眼。郭雨橋先後3次赴疆,走遍了新疆5個州的蒙古族聚居地,總行程3.55萬公里,收集了大量蒙古族民俗資料。為了研究新疆蒙古族牧民過春節的習俗,他乾脆就在新疆一位牧民居住的山窩裏過了春節。
每次去蒙古族居住地區采風,郭雨橋都是一個人背著照相機,帶著DV、書和採訪本,最多一次背的東西重達100多斤。在牧區,他又當攝影師,又當攝像師,還當記錄人和翻譯。幾年下來,他的拍攝技術幾乎達到了專業水準。
2005年,在著名作家馮驥才、北方新報社和內蒙古西貝餐飲有限公司的資助下,郭雨橋走進蒙古國,足跡踏遍了蒙古國22個省中的21個。2006年他走遍了呼倫貝爾和赤峰二市。2008年,他赴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考察。2009年,他又到青海和東三省考察。2010年去了阿拉善和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2011年去雲南興濛濛古鄉,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2012年去了俄羅斯的卡爾梅克、布裏亞特,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伊金霍洛旗、烏審旗、準格爾旗,包頭市達茂旗,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等。
特別是在蒙古國,他靠著租來的一輛三菱越野車、一個超大容量暖瓶、一名當地的蒙古國司機、一本蒙古國旅遊地圖,過上了以車為家的遊牧生活。
哪有民俗活動就去哪,哪有好看的地方就去哪。饑一頓、飽一頓,是郭雨橋和蒙古國司機生活的常態。有一次,他們到烏蘭巴托附近采風,路上恰好遇到一位牧民在殺牛。本來可以飽餐一頓牛肉的郭雨橋,在牧民剝牛皮的時候打聽到附近的山裏有馬鹿,而且那位牧民自願當嚮導。如果把牛收拾停當再去,太陽已快落山,吃飯時再喝上幾盅,當天就啥也幹不成了。於是,他們決定空著肚子去拍馬鹿。一看見馬鹿,郭雨橋把饑餓忘到了九霄雲外,拍完回來的路上,他才突然想起沒有吃飯,等回到烏蘭巴托已經是晚上10點。
長期在牧區采風、生活,郭雨橋和牧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牧民們不論是否認識他,只要求郭雨橋辦事,他都會盡力幫忙。從蒙古國回國後,他把該送給牧民的照片洗出來,一家一家裝在貼好了郵票的信封裏,托可靠的人捎到蒙古國郵寄給牧民。今年春節前,一位東烏珠穆沁旗的牧民想來呼和浩特現場觀看內蒙古電視臺蒙古語春節聯歡晚會,郭雨橋通過努力,滿足了牧民的要求。“牧民最痛恨的就是失信和偷盜,如果你失信就等於把自己出賣了。”郭雨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