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肖亦農:內蒙古獲魯迅文學獎第一人

2016-02-15 10:44:30 | 來源:正北方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繼而,成吉思汗高高地矗立在毛烏素人的心上,連西方人都説:“全歐洲也沒有一個這樣偉大的征服者”。當我們無法用這本書的文學特點,為報告文學的品質一一立論時,我們卻在掩卷時會説,這是一部地道的報告文學作品。

有體溫的想像力 

◎肖亦農

“文革”中我弱冠出塞,一頭鑽進鄂爾多斯大漠,現在鬍鬚白了也沒鑽出來。

鄂爾多斯大漠,人稱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確,我的鼻子、嘴,我的五臟六腑被結結實實灌了幾十年沙塵。但對我來説,鄂爾多斯大漠卻是我的衣食父母。我的青春、我的初戀、我的苦樂悲歡,支撐我生命的文學寫作,都離不開鄂爾多斯的大沙漠。身心與之糾結了40餘年,我也用心智、汗水和眼淚為它寫下了400余萬字。

31181410220409609

我不曾也不敢奢想,鄂爾多斯大漠會離我遠去。當鄂爾多斯人豪邁地宣佈,通過半個多世紀的植樹植草,3萬餘平方公里的毛烏素大沙漠即將消逝的時候,關於毛烏素沙漠的記憶,一下子從我的腦海裏翻涌了起來。毛烏素沙漠的存在與消失都是真實的,但在這天翻地覆的巨大反差面前,我似乎失去了對它的想像力。哪怕再見一塊籃球場大的沙丘,都已經成為奢侈的事情,需要成千上萬公里的驅車尋找。就連鄂爾多斯人有意留下的用來提醒後人的一片沙漠,在無盡綠色的包圍之下也失去了往日雄獅般咆哮憤怒的淫威,溫順得像一隻曬陽婆的大狸貓。

對昔日的毛烏素沙漠我僅剩下苦思冥想,這是我寫作的先兆,不讓我動心的事情我是決不開筆的。於是,我開始了《尋找毛烏素》的寫作,要用手中的筆記錄下這段驚心動魄的綠色傳奇。我時常想起當知青時遇到的一件事。在浩瀚大漠上,我結識了一位放羊老人。羊兒出坡散在沙漠裏,老人就坐在沙丘頂上,呆呆地望著黃河北岸。聽人説,從1958年修起鐵路,他就坐在沙丘上看,有十幾年了。我好奇,問他看甚?他説他是在看火車。的確,包蘭鐵路就在黃河北岸,常見火車喘著粗氣噴著濃煙來往東西。老人問我,火車究竟甚樣樣?我講了半天,他還是沒聽明白,纏著我問這問那。我説你過河看看不就清楚了?他搖搖頭道:我見了,還有甚問頭?甚想頭?

老人原來是在想火車。我想,老人想像的火車,一定要比現實的火車更有火車味。我想起自己對消失的毛烏素沙漠的尋找,我要把它從記憶的塵封中拉出來,一定要比往日的沙漠更為靈動有趣。於是,我調動了自己沙漠學的知識,調動了對鄂爾多斯地域文化的理解、感知,古往今來,縱橫天地。我寫了3.5萬年前的河套人的鄂爾多斯大漠,成吉思汗、薩剛徹辰、寶日勒岱、殷玉珍和我自己的毛烏素沙漠,沙漠有了歷史,又融進自己的生命體驗,最終成為毛烏素沙漠的人文史、治沙史和文學史。我談這點創作心得,是想説,作家的想像力是以作家的人文學養、理智心智和地域文化的滋養為動力的,你在一塊土地上根扎得有多深,對這塊土地的想像就有多廣。想像力與真實感互為前提、彼此打開。一個作家只有不斷地觸摸和感知泥土的體溫,你才會對腳下的土地動心、動情,才會有像火山一樣賁張的想像力。不錯,有時候我們的生活真實得有些糟糕,但面對這樣的真實,我們若一味沉湎于這份糟糕,失去了藝術的想像,或者天馬行空,揮霍我們的想像,成為病人的夢囈,文學就無法可信,也無法感人。

幾年前曾接待一位日本作家來沙漠考察。她攜帶了一本電子書,只要用手觸摸電子屏,屏面便出現了海水,手指輕輕划動漣漪,你就像潛入了海底,光怪陸離的海底生物一覽無余,讓人不禁驚異於現代科技的神奇而且驚慌于閱讀的被改變。在我的閱讀記憶中,關於海洋的知識,大多是少時從法國作家凡爾納的小説《海底兩萬里》中獲得的。當時閱讀的興奮就像是一尾魚兒,隨著尼摩船長駕駛的“鸚鵡螺”號潛艇在深深的海洋裏遨遊。凡爾納告訴我的不僅是海洋的神奇,人心的善惡,還有人的剛毅、智慧、博學。人心比海洋要深邃得多。由她手中的這本電子書我們談起了凡爾納,都折服於這位偉大作家的想像力。最後我説:我覺得凡爾納先生的海洋比你手中的海洋有體溫,而有體溫的想像力才是文學。

1  2  3  4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