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亦農,河北保定人。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後又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碩士。現任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電視劇劇本《山情》(已錄製播出),另外發表長、中、短篇小説及散文、報告文學、影視文學及其他劇作數百篇(部),共計400余萬字,作品《毛烏素綠色傳奇》榮獲全國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2009—2012),該作品同時榮獲2014年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終結了內蒙古地區沒有魯迅文學獎的空白。
“如果我不去忠實記錄,就覺得對不起毛烏素這片沙漠。我只是寫了我該寫的毛烏素沙漠……我覺得這部書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在沙漠裏治沙的英雄們。”
這是依靠《毛烏素綠色傳奇》摘取2014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的肖亦農發自肺腑的心聲。他有哲學家的洞察,也有農民的質樸。他精靈一樣的耳朵貼近大地,深邃的目光直直盯住肆虐人間的沙塵。他用文字,在黃色的沙漠和綠色的希望之間撩開一道縫隙,呼喊人們來看,“毛烏素沙漠只存在於人們記憶的塵封中!”
對肖亦農的最初印象,是《黑界地》,這是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高建群的《最後一個匈奴》相繼出版的。時隔多年,《黑界地》的故事情節已然丟失于夢,但肖亦農仿佛一棵大樹根植於心,懷有敬意,印象深刻。
貼著地面行走,才有機會飛上雲端跳舞。肖亦農拖著自己那條老寒腿在毛烏素沙漠裏跋涉,他和他所創造的文字王國成為一個曠日持久的環保話題,從鄂爾多斯大地延伸至全世界。
我敬仰這樣的創作者,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為那些堅韌和勇敢寫作,不為流俗和時尚左右,內心一直堅硬如鐵。他舍得自己,為人類共有的希望,為人類超越生存的生活執著書寫。
在肖亦農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的當下,本刊邀請了一些知名文藝評論家,對獲獎作品進行一次“再創作”,品評作品背後的文學價值,感受作品震動、感染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