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達斡爾人的多种經營經濟

2016-01-11 11:43:11 | 來源:達斡爾人的多种經營經濟 | 作者:毅松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海拉爾和齊齊哈爾地區的達斡爾人,曾用馬拉大轱轆車從事運輸業,往返于海拉爾到齊齊哈爾和草原牧區,及齊齊哈爾到璦琿之間,為商人運送貨物。
達斡爾人的多种經營經濟   達斡爾族居住的地區有茂密的山林,肥沃的土地,眾多的河流,遼闊的草原。達斡爾人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條件,不僅從事作為主要食物來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還從事以獲得奶、肉、役畜為目的的定居畜牧業,從事取得各種野生皮毛、肉類的狩獵業,從事改善飲食生活的漁業、採集業,並且從事以商業交換為目的的放排業、運輸業、燒炭業、大轱轆車製造業,形成了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各業相互促進,適於對外交換的比較優化的多种經營經濟。這是達斡爾族傳統經濟的特色和優勢。

  到興安嶺的深處去獵獲狍子、野豬、鹿、犴、灰鼠、熊、飛禽等,是達斡爾人古老的産業。到20世紀初,狍皮仍然是衣袍、靴帽的主要原料。比較講究的帽子和衣袍,也需用珍貴的狐狸、猞猁、水獺皮製作。其他獵産品主要用於出售交換。傳統的狩獵方法有箭射、扎槍刺、設地箭和鷹獵等,19世紀以後,開始使用火槍。遠獵則組成“阿那格”(生産小組)合夥前往,近處則一兩人相約而行,並有集體圍獵的狩獵方式。  

在達斡爾族居住地的江河中盛産幾十種魚,有鯉魚、哲羅魚、細鱗魚、草根魚、鲇魚、鰉魚等。達斡爾人熟悉這些魚的習性,對於不同品種、不同大小的魚,都有不同的稱呼,反映了達斡爾族悠久而發達的漁業歷史。達斡爾族在夏季和冬季均有捕魚活動,具有多種嫺熟的捕魚方法。過去用自種的麻搓繩織網,在夏季時下兜網、旋網、挂網、袖網。冬季大型的捕魚方法是鑿冰圍網捕魚。屆時,村裏組成二三十人的捕魚隊,據老人説曾有一百多人的捕魚隊,由經驗豐富的“阿圍達”(隊長)帶領到大江去捕魚。選準群魚棲息的水域後,鑿出相距十來步遠的許多冰眼,形成很大的橢圓圈,用長木桿穿網圍住水中的魚群。隨著阿圍達下達拉網命令,人們排成隊,手握網綱向外拉,出網口處頓時群魚跳躍翻騰,欲掙欲脫。這時,幾個人用長桿鉤子不斷地把魚挑鉤出水面。魚多時,從天亮忙到夕陽西下才能把網收完,一次能捕到二十多輛大轱轆車、上萬斤魚。在夜幕之下,點燃火把叉魚,也是達斡爾人的拿手戲,夏秋季在岸邊步行或乘木船叉魚,冬季則鑿冰眼叉魚。達斡爾人還有設“卡底”(擋亮子)、用“達如勒”(魚罩)、放“洞”(盆式捕魚工具)、釣魚、下纜鉤、盤鉤等捕魚方法。達斡爾族以村為單位管理附近的水域漁場,設定每年農曆四月為禁漁期,不允許用小眼網捕魚、炸魚等方法捕魚。  牧業在達斡爾族經濟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它為各業生産提供役畜,役畜的多少制約著狩獵、運輸、農業等生産的發展程度。牧業也為人們提供奶食和肉食。達斡爾人重視飼養牲畜,把牲畜多少作為富裕程度的標誌。達斡爾人實行定居放牧,在住房附近建畜圈,實行放牧、圈飼相結合的牧業生産方式。為了牲畜不進農田吃莊稼,達斡爾人實行遠耕近牧,把牛犢放在村附近,有的村還實行南牧北耕或東耕西牧,使農牧不相矛盾,生産有序進行。在夏秋之際,村裏由一兩個馬倌統一放牧,早出晚歸。達斡爾人在入伏時打草。一頭牛一冬要吃五六車草,牲畜多的人家打幾百車草,在收割莊稼後把草運回,垛在專門的草圈裏。冬季裏除了把牲畜放在村附近吃草和莊稼秸稈外,主要喂草。  

達斡爾族很早就與其他民族有著商品交換關係。清代以來,他們把獵産品、樺皮製品、煙葉、魚類、糧食等拿到齊齊哈爾、海拉爾、尼爾基、訥河、嫩江等地市場,交換生活必需品,並形成了大轱轆車製造業、放排業、燒炭業等專業商品生産。  達斡爾人很早就順江河漂運木材,以解決房屋建築等所需木料。清代,在興建北方軍事重鎮墨爾根、齊齊哈爾城時,達斡爾人都曾放排供應木料。在達斡爾人中也把這兩座城稱為“木城”。此後,開始放排把木料運到沿嫩江的城鎮出售。放排時,需在春季套開工拉的大轱轆車溯江河而上,到林區採伐木頭,然後從山上把木材運到江河邊,扎成十幾根、幾十根組成的木排。在雨季江河水漲時放排。江河水流湍急,有明石暗礁,隨時都有排翻人仰的危險,放排的人們撐竿搖櫓,以勇敢和敏捷把握住前進的航道,盡顯頂風破浪的風采。  

大轱轆車是達斡爾人的傳統交通工具,由於它適於山地、草原上使用,具有輕便、耐用的特點,也很受蒙、漢族農牧民的歡迎。為了出售和交換,製造大轱轆車成為一項專業生産。為了能在每年農曆八月的新巴爾虎草原甘珠爾廟會上交換蒙古族牧民的馬匹,達斡爾人農曆三月時就組成“阿那格”,由有生産經驗的人擔任“塔坦達”(組長),到深山裏趕制大轱轆車。他們用幾個月的時間,每個人要造可安裝十幾輛車的部件。農曆七月中旬,他們便每人套幾輛車,裝上車部件踏上去甘珠爾廟的征程。歷經十幾天的風餐露宿,翻越“抬頭望山頂會掉帽子”的大興安嶺主峰,來到草原上熱鬧的集市。達斡爾人每年有二三十個“阿那格”到甘珠爾廟會交易,一個“阿那格”帶去一百輛車,每年都運去上千輛大轱轆車。  海拉爾和齊齊哈爾地區的達斡爾人,曾用馬拉大轱轆車從事運輸業,往返于海拉爾到齊齊哈爾和草原牧區,及齊齊哈爾到璦琿之間,為商人運送貨物。  

達斡爾族是在我國最北方從事農業耕作的民族。為適應北方無霜期短的氣候條件,達斡爾族種植的傳統農作物有稷子、蕎麥、燕麥、蘇子等,其特點是適於高寒氣候,種收週期短,粗放經營。20世紀以來,小麥、玉米、穀子、黃豆也成為主要農作物。過去,耕地距村有幾裏至二十里地。耕地的季節,人們帶去役畜、籽種、農具和口糧,住在“臺烈·格日”(即耕地住房)進行耕種。在種燕麥、蕎麥、稷子時,採用漫撒籽的播種方法,實行不同作物的輪耕換茬和休耕。達斡爾人講究冬季澆冰打場,為的是脫出的米粒乾淨。  

達斡爾族的園田業很發達,每家有數畝的園田。園田就在庭院的周圍,用柳編籬笆圈起。田園勞動多是婦女承擔,男人在翻地、澆水時給予協助。田園業實行育苗移植、搭架去杈、施肥澆水的精耕細作。種植有豆角、白菜、黃瓜、青椒、茄子等。其中煙葉種植業更為突出,在育苗、移植、去杈、收煙、曬煙、制煙坨方面,積累了豐富、精湛的技藝。他們生産的煙葉,葉肥厚,呈金黃色,味柔而香,包裝整齊,素有“琥珀香”的美譽。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