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生態> 焦點關注

保護草原生態 牧民心中築起了綠色屏障

2015-08-10 16:36:41 | 來源: 中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在另外一家奶食店,女店主娜仁高娃漂亮能幹,他們一家是2007年從牧區遷來的,靠做奶酪、奶豆腐、酸奶為生。在另外一家奶食店,女店主娜仁高娃漂亮能幹,他們一家是2007年從牧區遷來的,靠做奶酪、奶豆腐、酸奶為生。

天似穹廬,覆蓋著錫林郭勒已經泛黃的草原。黃了綠,綠了黃,草原在季節交替中見證著牧民越來越紅火的日子。

在落實“8337”發展思路“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戰略中,錫林郭勒盟把“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融入每個人心中。

時下,廣袤的草原上,載畜量,減了;牧民收入,增了;草原生態,好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有了……

保護草原讓出家園

草原改革在深刻地改變著草原,也改善著草原民生。

改革開放以來,圍繞改善牧區民生,草原改革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錫林郭勒盟在全國率先推行“草畜雙承包”改革,落實土地草場“雙權一制”,極大地調動了牧民養畜積極性,牧民收入躋身全國前列。近年來,牧區又在推動以優先保護草原生態為導向,引導牧民轉移,以此實現牧區可持續發展的改革。

走在西烏珠穆沁旗民族風情街上,純樸的民族風撲面而來。蒙古族服飾店、奶食店、手工藝品店,曾經在牧民家裏的生存活計如今走上了經營的道路。

而這裡的老闆,大部分是轉移牧民。

推開一家蒙古族服飾店,女店主斯日古楞笑臉相迎。50多平方米大的店面挂滿了各種服飾,包括帽子、靴子、蒙古袍等,櫃檯上是供顧客選擇的各式各樣的布料。記者拿起幾款蒙古袍詢問價格,斯日古楞説:“這款要3000多元,那款要2400多元”。看著記者吃驚的樣子,斯日古楞説:“這可是純手工的,要一針一線縫製”。當地人都説這家店很有名氣,一年四季生意紅火。看到墻上挂著“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二等獎”等各種獎牌,記者也感覺斯日古愣不一般。

斯日古楞今年48歲,她的老家在離旗政府30多公里的牧區,在她的記憶中,兒時的草原綠草如茵、遍地是花,她和小夥伴經常在那裏玩捉迷藏。然而她長大後,發現草原變了,人越來越多、羊群越來越多,草卻越來越少,有的地方已經露出黃土,起風時塵土飛揚。

為了保護草原,上個世紀90年代,斯日古楞動員家人賣掉牲畜,舉家搬遷到旗裏。她想憑自己的手藝在城裏打出一片天地。十幾年過去了,斯日古楞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她自己知道。從小作坊到大店面,從一個人單打獨鬥到創業帶頭人。現在想想,她真為自己當初的決定而自豪。

這些馬背上的牧民對草原有著天然的感情,寧願生活苦一點也不願意飼養更多的牲畜破壞草原。在政府採取措施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的過程中,牧民們給予了充分的配合。

在另外一家奶食店,女店主娜仁高娃漂亮能幹,他們一家是2007年從牧區遷來的,靠做奶酪、奶豆腐、酸奶為生。

“從小就跟父母學這些,不用學就能上手。”娜仁高娃説著,又去裏屋攪和酸奶去了。

賣奶食也有淡旺季之分,每年旅遊季節、過年是奶食銷售的黃金季,平時也不是特別忙。於是,能幹的娜仁高娃剛剛又盤下了旁邊一家絲綢店,準備在空閒的時候做民族服飾,這也是她的拿手本領。

從牧區來到城裏,一家人仍然牽掛著大草原。前不久她的丈夫回去打草,回來後欣喜地告訴她,今年的草兒不僅密了,而且高了,産量也多了。此時,他們才理解了政府引導他們轉移的意圖。

生態獎補機制牧民點讚

保護草原生態 牧民心中築起了綠色屏障

  龔志明夫妻倆看著比自己還高的樟子松十分欣慰

“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挺靈活的,草場多的牧民每年按每畝6.36元補貼,草場少的牧民每人每年給5000元,這樣每個人都能受益。”深秋時節,記者來到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吉仁高勒鎮吉仁嘎查,嘎查長布和巴特爾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向記者介紹著,“這幾年我們生活好過了,雖然收入和享受獎補前差不多,可草原生態確實是好多了。作為牧民,草原沒了,我們生活的來源就沒有了。只有草原好了,我們後輩子孫才有未來。”

同住在一個嘎查的牧民阿榮圖古斯今年32歲,共産黨員,他家有4口人,每人有1200畝草場,全家每年能夠享受草原獎補近3萬元。這一政策,大大地調動了阿榮圖古斯保護草原的積極性,從2011年國家建立實施“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以來,他積極轉變畜牧業生産方式,採取小畜換大畜、土種換良種的辦法控制牲畜數量,促進減畜增收。“我們家現在養了150隻羊、7頭牛,日子過得還不錯。”阿榮圖古斯説。

作為我區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政策實施大戶,錫林郭勒盟獎補機制項目總規模達2.7億畝,基本覆蓋了全盟可利用草場。涉及牧民7萬多戶23萬多人,落實生態獎補資金8.6億元。

草場輪牧好處多

在草原深處,記者聽到牧民最多的話就是“日子越來越好過了”。

在離西烏珠穆沁旗90多公里的都日布勒吉嘎查,今年41歲的牧民斯琴圖正在忙著裝修自己的新房子。“我們準備國慶節喜遷新居了”。指著離舊房子大約500米的一處標準化建築,斯琴圖滿面笑容。

原來,鎮裏今年扶持10戶重點養殖戶,通過牧民自籌1/3,政府出2/3的資金,幫助牧戶改善居住和養殖環境,建成的新型家庭牧場,包括居室、棚圈、草料房全部是統一標準,就連外墻用的塗料顏色、採光板的顏色全部一樣。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小別墅。

“現在這個舊房子用的是風力發電,只夠照明用,想用個冰櫃都帶不起來,有點好吃的也儲存不住。”斯琴圖感覺只用奶茶招待客人,有點不好意思。“明年草原最綠的時候,你們一定要來,那時候不僅吃住沒問題,通訊也會更方便,因為家裏要安無線網。”斯琴圖憧憬著。

斯琴圖一家有5000畝草場,又租了別人家5000畝,養著1000多只羊,每年出欄羔羊近500隻,成年母羊保持在500隻左右。他是當地實施草畜平衡的大戶,不僅嚴格按照政策要求,以每20畝草場養殖1隻羊的單位來經營。而且還實施草場劃區輪牧建設,草場按照實際劃分成幾個小區輪牧。斯琴圖還細數了劃區輪牧帶來的好處:草場植被恢復得好,每畝可增産乾草10公斤;節省勞動力,不用雇羊倌,節省開支;牲畜不與其他畜群接觸,可減少疫病感染……

“雖然今年比往年旱,但是飼草肯定夠吃。我是夏秋兩季把羊趕到租賃的5000畝草場上放牧,冬春兩季靠自己草場打的草喂食”。斯琴圖説起自己的經營策略,總是很自信。

沙中找綠變綠中找沙

發展生態,保護和建設永遠分不開。

錫林郭勒盟有18萬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是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距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在西烏珠穆沁旗、正藍旗等牧區實施保護草原政策的同時,作為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多倫縣,正在通過植樹造林改變著生態,改善著環境。

金秋九月,記者來到多倫縣,沿著渾善達克沙地自西向東採訪,所到之處,只見一片片沙柳、山杏、檸條覆蓋著沙地,公路兩旁排列整齊的紅柳、楊、榆、樟子松形成林帶,綿延數百公里的項目區裏漾著綠浪。

同行的多倫縣林業局生産股股長胡海江自豪地指著路邊連片的樹林,對記者説:“在多倫,過去是沙中找綠,現在是綠中找沙”。

2000年5月12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在視察渾善達克沙地時,作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的重要指示。之後國家緊急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自此,多倫縣人民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漫漫治沙路。

家住該沙帶的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村民黃國林今年44歲,從記事起,就跟著父親在山上種樹。現在,他不僅把自家的2000畝荒山種上了樟子松,而且把承包的600畝荒山也種滿了。“這幾年我就是育苗、補苗,零星地種。去年賣了大苗10萬元,把外債全還清了。”在黃國林看來,他的好日子才慢慢開始。不過,栽樹容易管護難,這讓黃國林深有體會,“我們家以前不在這兒住,在前面那個村子,為了看樹,專門搬過來的。”

“治理風沙利國利民,經濟效益又很好,我們當然願意幹!”多倫縣蔡木山鄉青龍背村駱駝井子組村民龔志明説。從1994開始,龔志明十幾年來植樹4000余畝,並靠植樹造林發家致了富。

1994年,他家只有一匹馬,一家人靠種地為生,加之他家人口多,在村裏是典型的貧困戶。由於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離本村較近,龔志明經常到機械林場走親戚,他看到機械林場林業發展較快,有些人靠栽植松樹致了富,就萌生了承包荒山栽松樹的想法。當時正值多倫縣搞五荒承包,他從親戚家借了2000元,承包了村裏的4000畝荒山。他到機械林場的朋友、親戚那兒買回來些樟子松苗木,在荒山上植起樹來。

從此以後,龔志明全家人幾乎將所有精力都用於植樹,家裏所有的錢都投入到植樹上來。2004年,通過10年植樹,他終於第一次得到回報,多倫縣林業局買了他幾千株松樹,他掙了4.8萬元。從此以後,他年年都將一些苗木賣給鄂爾多斯、呼和浩特以及河北等地的一些城市,每年收入達10萬元左右,這些錢他繼續投入到植樹上來。

據龔志明自己估算,這些年,他光賣樹就收入了500多萬元。經過十幾年來的栽植,他栽植的4000畝樟子松成活率達到85%以上,苗木最高的達到4.5米,胸徑達到12公分左右。他説:“種樹比幹啥都強,前些年是苦,可後期就擁有了綠色銀行。”現在,龔志明在縣城裏買了樓房,冬天就到城裏過冬,夏天才再回來避暑。

通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多倫縣沙化狀況整體得到有效遏制,已初步構築起了京北生態綠色屏障。由於生態建設實績突出,多倫縣先後獲得全國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退耕還林先進單位,全國森林資源管理先進集體。大河口鄉曲家灣村還獲得了全國生態文化村的殊榮。

大草原重現美麗容顏

9月的草原雖然已經進入了打草季節,但是走在牧區的路上,還是能看到眼前一片綠色,打草機打成捆的鮮草散發出陣陣清香,沁人心脾。牧民阿拉坦巴根欣喜地對記者説:“這幾年草情一直挺好,今年5月初草場就返青了。這樣的好草情就是托國家好政策的福啊!再給我們幾年時間,我們一定能還國家一個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天堂草原。”

2001年,錫林郭勒盟提出圍封轉移戰略,引導草場退化沙化地區實施圍封禁牧,轉移農牧民,並將一轉雙贏逐步完善為兩轉雙贏,通過減人、減畜,減輕草場負擔,通過轉變畜牧業生産經營方式,推動畜牧業由數量擴張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廣大農牧民在艱難的抉擇之後毅然走上了轉型之路。

2003年,錫林郭勒盟召開了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藍旗會議,旗幟鮮明地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並鄭重承諾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始終把環境保護擺在工業發展首位,絕不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的發展,打一場錫林郭勒重新崛起的經濟轉型之戰。

目前,全盟生態治理面積達3490萬畝,其中實施林業生態建設928萬畝,造林面積超過了前50年的總和,森林覆蓋率翻了一番,流動半流動沙地面積減少了680萬畝,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整體改善。全盟共轉移農村牧區人口16萬人,牲畜總頭數壓減30%,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載畜量壓減近50%,綠色、有機畜産品優勢正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農牧民收入實現了翻番增長,農牧民工資性收入佔到40.7%。

   上一頁   1   2   3   4   5  


點擊排行